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推動再工業化政策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17-08-18

盧偉國 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近日訪京,與國家發改委等負責人會面,就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宜交流,雙方均認同這是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兩大機遇,並協商簽署相關合作協議。香港必須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深化地區融合,推動「官產學研」合作,推動本港工業的更新發展。

本港各行業如何利用這兩大機遇,謀求發展,是近日工商專業界別的熱門話題。其中香港可否把握新機遇,進行再工業化,也是議題之一。講到工業,大家可能會聯想到傳統的勞動密集式製造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香港利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將本地的不少製造工序遷移到珠三角一帶,令該地區成為「世界工廠」;而本港經濟逐漸轉向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所佔比率下降至2015年的1.1%。不過,事實上香港仍然有不少產品在世界上佔領先地位,但由於生產活動北移,以致未能反映在本港的統計數字中,甚至令人誤以為工業對香港發展不重要,這是十分可惜的。

「工業4.0」締新機遇

時移世易,社會有不少意見認為本港經濟結構過於單一,而再工業化有可能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再工業化不可能重走傳統的勞動密集式製造業舊路。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工業4.0」概念和智能製造的興起,帶來全球工業技術翻天覆地的變革。

所謂「工業4.0」,當初由德國提出,希望藉此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簡言之,是指工業過程的智能化,綜合運用雲端平台、物聯網和大數據,將智能電子系統與生產程序和物流鏈相結合,實現智能生產和按需製造。另一方面,國務院在2015年3月審議通過了《中國製造2025》文件,提出要以創新驅動,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行智慧製造和綠色製造。

因此,我們應及時把握機遇,利用自身優勢,進行「再工業化」。特區政府在2017年4月宣佈成立「創新、科技發展與再工業化委員會」,旨在以較高層次及跨局的方式統籌,推動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事宜。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制訂獨立、長遠和清晰的宏觀工業政策,並定期作檢討,從而為製造業和相關產業提供完善的綜合配套措施,包括提供稅務、技術、人才和市場等支援,以便進一步鞏固香港經濟根基及推動產業多元化。

首先,香港應採用更廣隍滌炾黖瓥央A配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探討和擬定科技和創新的方向,以擴大香港工業的發展空間。習近平主席在香港回歸20周年及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的重要時刻,出席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儀式,顯示中央積極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根據協議,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目標之一,是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而合作的重點領域則包括構建協同發展、綠色低碳的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我認為,通過優勢互補,香港可以聚焦於發展一些自身具明顯競爭優勢的領域,同時促進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參與推動《中國製造2025》所訂立的目標。

其次,當局必須積極增加工商業用地供應。缺乏可供發展的土地,是香港經濟發展受掣肘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冗長的規劃、發展及建造周期也造成很大的限制。根據規劃署的工業用地檢討,與2013/14基準年的1,496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相比,預計2018年需要1,606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增加約7.4%,至2041年需增加至1,986萬平方米樓面面積,增幅更達33%,因此,長遠土地用途規劃至為重要,社會各界應認真探討可否把部分生態價值低的綠化帶及郊野公園改劃作發展用途,並考慮增加填海。中短期而言,當局應放寬土地地積比率和調整合規要求,以推動「再工業化」及舊工業區的活化更新。

推動「官產學研」合作

此外,我和工商及科技業界,多番促請特區政府給予企業研發及設計開支提供三倍稅務扣減,以鼓勵企業應用及發展創新科技。我樂於聽到,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表示,稅務政策組已於今年4月開始運作,為科研開支提供額外扣稅是首批研究課題之一。本人希望當局盡快與相關業界商討具體措施,不要議而不決。

同時,政府應致力推動「官產學研」合作,投放資源,為「工業4.0」提供所需的軟、硬件基建設施。政府要積極發揮香港各大學、香港科學園、數碼港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機構的協同效應,加速使研發成果轉化為商品,並加強和優化現有的各項財政和技術支援計劃,鼓勵港商發展不同的智能製造和管理模式,以進一步協助工業企業提升營運效益。

同樣不可或缺的是,「工業4.0」需要訓練有素的勞動人口。當局應根據人力資源的中長期需求,投放資源培育工業人才,優化職業專才教育,並鼓勵學生進修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相關科目。

總之,香港要推動「再工業化」,需要政府、相關產業、學術及研究機構等緊密合作,以發展高增值和低污染的產業,推動智能製造及綠色製造,並強化「香港製造」的優質品牌,創造惠及社會各階層的就業機會,亦為年輕人帶來創業的良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