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上市公司業績頻繁變臉現象須引起注意

2017-08-19

李勇 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隨着2017年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季節來臨,為數不少的上市公司修正業績預告,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現了劇烈的業績「變臉」行為,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按照最新公告日期計算,滬深兩市共有2089家上市公司公佈了2017年半年報業績預告,其中有105家上市公司發生了「變臉」的情況,在這105家企業中,有超過80家不同程度的向下修正了業績,大幅向下修正甚至由預期盈利轉為大幅虧損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上市公司業績如此頻繁「變臉」,凸顯出部分上市公司發佈業績預告缺乏嚴謹性。究其原因,主要緣於行業周期性變化、淨利潤低於預期所導致一些公司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及相關成本的大幅提升等。

而實際上,除了宏觀經濟或行業環境變化導致的盈利能力下降外,近年來,在持續高發的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背後,惡意減持、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情形屢見不鮮,而這些粉飾業績的非市場化操作手段,使得這些公司在上市後難以維持其所謂的「高成長性」。

而近一段時期,一些個股頻現「閃崩」現象,甚至有部分個股的階段性跌幅高達20-30%。這些「閃崩」股票之所以「閃崩」,其原因不外乎其業績變臉以及基本面成長性出現變動,而在此過程當中,有不少都屬於上述非市場化因素。

在當下的資本市場當中,對於一些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以及基本面成長性出現變動的情況,一部分大資金大機構由於其信息資源的優勢,進行了提前預判,並作出了相應的佈局行動。而對於廣大的中小投資者而言,由於其所掌握的信息資源有限,沒有能夠提前得知部分上市公司的「變臉」內幕,直到上市公司「變臉」信息的發佈,使其處於進退維谷的窘境當中。

面對上述非市場化因素所導致的業績「變臉」,上市公司顯然不能以「買者自負」來推搪。但是,損失慘重的股民們卻因難以尋找到有效的法律途徑,而陷入了維權困境。在遭遇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等侵權行為時,投資者往往唯有通過投訴、舉報等方式維權。然而,先前的案例表明,即使違法違規主體受到相應的懲罰,中小投資者的個體損失也難以得到彌補。

對於一些上市公司頻繁「變臉」的現象,須要引起投資者足夠的注意。而對於監管層來說,在對相關責任主體進行嚴厲懲處的同時,推動相關仲裁制度與調解制度的建立,將有利於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