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美開貿易調查「毒藥」,毒害的不僅僅是中國。
這個辯證法特朗普並非不知,但特朗普還是這麼做了。美國總統特朗普14日簽署一份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審查所謂的「中國貿易行為」,包括中國在技術轉讓等知識產權領域的做法。特朗普在簽署這份備忘錄前,強調可對中國動用所有的政策選項,以便落實「公平和對等的貿易規則」。
之前媒體報道的「301調查」並非空穴來風。這一調查源於《1974年貿易法》,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貿易框架成立前,美國曾對多個貿易夥伴實施過貿易調查。WTO成立後,美國極少用此手段。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301條款」,和多邊貿易不合時宜。美國啟動這一條款對貿易夥伴進行調查,會引發貿易戰。
雖然特朗普對多邊貿易不感興趣,但堅持進行雙邊貿易談判,在其列出的談判清單上,當然也是他認為對美國貿易不公平的國家清單,除了中國,還有日本與德國。在美國的三個主要貿易夥伴中,雖然美國對華逆差最多,特朗普對中國嗆聲也更強烈。但是,兩國在貿易方面也達成了許多共識,從「百日計劃」到「一年計劃」,從達成初步成果的貿易互惠清單到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從習近平主席訪美到年內特朗普對華國事訪問......可以說,中美兩國已經度過了磨合期。在磨合期內,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貿易上可謂獲益頗豐,美國牛肉重新進入中國市場,美國轉基因食品也將進入中國。
互惠才能雙贏,互懟將致雙失。若美國對華啟動「301條款」貿易調查,引發中美貿易戰將是大概率事件。結果是,中美貿易談判的近期成果可能不在,談判機制也可能阻斷。作為世界上實力最強貿易體量最大的兩個國家,貿易戰的後果將引發全球貿易亂戰。這對還處於後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而言,絕非好消息。
因而,美國對華啟動貿易調查,無疑是開出來一劑毒藥,若對中國發起「301調查」更是飲鴆止渴。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曾經啟動「301調查」,結果是美國對日依然存在高額逆差。和對華貿易不同的是,美國對日不存在高科技軍民兩用商品的限制,對日貿易依然不平衡,凸顯「301調查」在30年前就已經不合時宜。美國對華逆差,目前在3,700億美元左右,但是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因為美國對華出口存在很多限制所致。如果美國放開對華出口的限制,這一逆差就會稀釋。更重要的是,對華貿易逆差中,相當一部分是由美國跨國企業所致。
另據5月25日中國商務部正式發佈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美方統計的2008年至2014年逆差數據平均高估19%。按此推算並扣除中國加工貿易中的進口成分和美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後,2016年美對華貿易總體逆差額將調減至1,648億美元,調降一半以上。可見,在中美貿易是否平衡方面,美國所稱的對美「不公平」,只是美國政府的一家之言。
當美國只關切對華貿易逆差時,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不僅是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也是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國,凸顯中美兩國利益攸關的貿易互補關係。如果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商品,美國民眾的生活將變得一團糟糕。多年前就有美國人做過不用「中國製造」的生活體驗,結果可想而知。還有就是,雖然貨物貿易美國對華存在逆差,但是服務貿易美國對華卻是一直順差。
為了改變對華貿易逆差,奧巴馬時期一直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對付中國。2008-2016的8年間,美國發起和實施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多達2,259個,中國受到影響的有2,067個。此外,美國2008年至今發起的314項雙反調查中,有218項是專門針對中國的。
結果呢?貿易保護主義並未改變中美貿易的基本生態,凸顯貿易保護主義是失敗的。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已被全球貼上了逆全球化的標籤。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調查,會引發全球焦慮,失去全球道義。因而,貿易保護主義在奧巴馬和以往歷屆美國政府那裡,尚屬常規動作,到了特朗普時代就變成了單邊主義,甚至會成為全球公敵。
正因為如此,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總統並非不知其中利害。就在他簽署這份不大靠譜的行政備忘錄之前,還和習近平主席通了電話,談到了年內對華國事訪問的事情。當然,也談了半島局勢。分析家認為,也不排除美國此舉是向中國施壓,以便通過中國促使朝鮮放棄核導計劃。8月14日,中國商務部發佈公告全面禁止進口朝鮮煤鐵產品,這其中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呢?如果有,也說明中國釋放了最大善意,也更突顯美國做法的突兀。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只是簽了一份行政備忘錄,並不意味着要對中國啟動貿易調查。即使美國決定發起「301調查」,也會先和中國磋商,磋商不成調查時間也會長達一年。不管如何,「301調查」都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傷了中國也會讓美國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