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於眼鏡設計的Christophe,去年獲眼鏡界奧斯卡Silmo提名,他的眼鏡設計繼承瑞士製錶追求極高精準度、注重細緻精湛工藝及不斷創新的傳統,並將兩者的技術相結合,創作出不需任何螺絲、鉚釘或焊接工序的眼鏡,靠的就是他設計出的獨特鉸鏈(眼鏡腳及鏡框的接合點)。他認為,這些設計反映了瑞士人的民族性,因為瑞士人說話簡潔而帶有意義,跟產品一樣,沒有過多的裝飾,只需要精準而又純淨的設計。
瑞士人Christophe Kozma 是眼鏡品牌Von Arkel的CEO,日前來港推廣自己逐漸打入國際市場的品牌。視光師出身的他, 於1994年開設第一間眼鏡店,其後於2000年及2009年增設第二及第三間分店,他的夢想是將眼鏡變成一種能象徵個人身份、又能結合精細機械技術的奢侈品,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因此創立了Von Arkel。「還記得六歲時的我視力很差,當我第一次去眼鏡店,嘗試帶光學眼鏡時,我感覺整個世界正在改變。完美的鏡框包含了它的平衡、舒適性和設計。光學鏡架,也意味着你的身份,以及給人的印象。眼鏡會透露你的個性,你的身份,風格以及價值觀。」
秘密在於細節的設計
現今世代,大量眼鏡品牌紛紛加入市場,帶來款式新穎、色彩繽紛的眼鏡設計。雖然如此,很少數眼鏡配備具技術功能性的附加價值而又同時成為奢侈品。而後者正是Christophe的理想。他選擇在眼鏡鉸鏈部分而非鏡框部分融合瑞士製錶業顯微技術,包括相同的合金鋼(Alloy Steel)和Bar-turning技術,並因此取得專利。他解釋:「秘密在於細節。鉸鏈是眼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如手錶內的錶芯,連接鏡腿及鏡框,使眼鏡各組件能完美結合,並融入微機械技術於鏡框設計之中。鉸鏈技術是永恒的。相反,鏡框會隨着時間和季節而轉變。如果真的要追上潮流,用家只需保留鉸鏈,換上不同的框架就可以。」
另外,除了在鉸鏈部分採用精準但簡潔的設計外,Christophe也堅持在眼鏡其他部分保持簡約,使之符合自己的設計哲學。「眼鏡沒有任何螺絲或黏合劑,無需化學加工處理,這就是設計的首要條件。鏡架更採用鈦製成,輕薄而耐用。」Christophe還即席向記者展示如何分拆眼鏡不同組件,只見他輕而易舉就把不同組件分拆開來。他形容:「我設計的眼鏡組合在一起時即使沒有螺絲也非常堅固,被強行折曲也能夠完好地自我復原,但知道秘訣的話,要分拆開來也不困難。」
設計反映生活態度
瑞士人總是在鐘錶、珠寶這些奢侈品的技術上引領全球,而Christophe的設計也延續了瑞士人的優良傳統。「大家也知道一隻瑞士名錶像家傳之寶一樣可以一代傳一代,所以我設計的眼鏡也是着重持之有效、不受潮流影響的精細鉸鏈技術,眼鏡腳也是非常堅實耐用。」他又說這是瑞士人天生的價值觀使然:「瑞士人說話簡潔而帶有意義,跟產品一樣,沒有過多的裝飾,只需要簡潔而精密的設計。而且瑞士人的生活成本很高,我們不會接受次等的產品,所以養成精益求精的生活態度。」
因此,提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設計師,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對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有深遠影響的瑞士法國混血建築師科比意(Le Corbusier)。科比意認為,劣質品總是過度裝飾,精品則做工簡潔精良,純淨堅固,他的不加雕飾愈彰顯其精湛工藝。
今次已經是第5次遠赴香港的Christophe,認為香港的設計風格同樣反映了香港人的生活價值。「從熙來攘往的街道上你會看到香港人總是充滿活力,這與瑞士人是不同的,所以香港的設計,尤其是建築物,都給你一種很有力量、很雄偉的感覺。」■文、攝(部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添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