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
「新界」是在特殊的歷史時空下所產生的區域,而新界鄉議局也是在特有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議事殿堂。新界鄉議局自1926年成立至今,91年來一直被執政政府(英國殖民地政府、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視為在新界事務上,不可或缺的諮詢機構。
有學者認為,新界鄉議局是世界上少有的代議政治加血緣的組合,因為它並非純西方的產物。新界鄉議局與一般的議會不同之處,因為它是政治與血緣共生,是中國人以家為核心的組織,是西方制度移植到香港,東西方文化融合得最完好之地。
有觀察家認為,當新界的土地被完全開發後,新界鄉議局最終可能像區域市政局一樣,逃不過殺局的命運!筆者認為,兩者的成立背景與成員組合都不一樣,不可以相提並論。新界鄉議局不致被封存的原因,主要是有祠堂,因為只有新界才有祠堂,目前祠堂擁有的土地,僅次於政府。換句話說,有祠堂就有土地就有族群,新界的族譜、祠堂都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精神的依託之所。
新界鄉議局自1926-1997年主要跟港英政府折衝,多次前往倫敦斡旋;到了上世紀80年代,新界鄉議局是第一個跳出來支持回歸中國的團體,當準備移交時(中英談判期間),新界鄉議局又開始與北京多次接觸,保持良好關連,溝通管道。劉皇發貫注畢生心力,在基本法第40條加入《新界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得到特區政府保護》的條文,是最重要的切題,表示跟中央政府(港澳辦、中聯辦)的良好溝通是多麽的重要!
回歸以後的新界鄉議局不僅繼續捍衛自己的土地和傳統權益,也成功轉型為一個愛國團體,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施政,效忠中央人民政府。在此,筆者表述新界鄉議局的產生,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中國古時皇權不下縣,主要是靠鄉紳管理。二是,殖民政府要借重鄉紳與鄉民溝通,簡單說,就是以華制華。所以,新界鄉議局並非純西方的產物,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東西方相互融合得最好的議事機構,在與殖民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做得最成功的,實屬罕見。
燦爛的中華文化,悠久的民間習俗在香港九龍找不到,在海峽兩岸也遍尋不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卻綻放在新界地域。未來如何傳承?如何激活下一代人在精神上回歸傳統文化?筆者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和新界鄉議局合作,加大教育的力度。
當下我們所面臨的是,年輕人如何找到自己人生價值觀?如果傳統文化遭瓦解,年輕人容易產生迷茫感。所以應該加強中國傳統人倫價值觀念,有了精神上的依託,對穩定人心有幫助。筆者建議政府,在教科書方面多下工夫,增強年輕人的國家觀念,教育學生保家衛國是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