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有一座橋不能忘懷

2017-10-11
■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裡面的一座木橋。作者提供■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裡面的一座木橋。作者提供

趙鵬飛

中國人對橋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民間流傳千年的四大傳說,有三個都跟橋有關。許仙與白蛇相遇在西湖斷橋,梁山伯與祝英台結拜在汝南曹橋,牛郎織女年年相會在銀河鵲橋。

中國人理想的居所,小橋流水人家,與友辭別折柳灞橋。感懷今昔,吟誦的是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諷人忘恩負義,常說一句過河拆橋。笑人淺薄無知,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跟人辯理,起首一句便是橋歸橋路歸路。跟人決裂,最能剖白心跡的話,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即便到了陰曹地府,還要在奈何橋上喝一碗孟婆湯。

從古到今,清官們彪炳史冊的政績上,除了愛民如子必定有一條架橋鋪路,鄉賢們事業有成回饋桑梓,最先做的便是捐資修橋補路。霍英東先生三十多年前,捐資在故里番禺修建的洛溪大橋,迄今仍然便利鄉親。就連我這個非番禺人,客居廣州時,也曾日日穿過洛溪橋趕去越秀上班。在剛剛過去的超級黃金周,因為長時間長距離車流擁堵,有一座橋兩度爆紅朋友圈。這座橋地處林則徐銷煙的虎門鎮,所以喚作虎門大橋。橋上四個大字,是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所書,此橋交通分量可見一斑。

橫跨珠江口的虎門大橋,1997年5月1日建成通車時,很多鄉下在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珠海等地的香港人的鄉愁,立時縮短了一兩個小時。鄉愁漸淡,投資意濃。開通當年,虎門大橋的日通行車次就達到了7,000輛,次年就超過了1萬輛。再後來日均車流量6萬到7萬輛,甚至10萬輛已是常態。

橋上車水馬龍,橋下貨如輪轉。虎門大橋見證了粵港經濟的高度融合與騰飛。橋通之前,廣東的經濟總量不足1千億美元,香港的經濟總量不到2千億美元。而去年廣東經濟總量已達1.1萬億美元,香港也超過了3千億美元。粵港澳三地的經濟總和則超過了1.5萬億美元,這個體量足以超過加拿大、韓國、俄羅斯,躋進全球排名前十。與之相應的一個數字,特別值得注意:造成這次黃金周虎門大橋出現大擁堵的主要原因,是日均車流輛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值的17.1萬輛。

做港媒記者多年,我已養成了用小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廣交會被稱作中國外貿晴雨表,每年春秋兩季廣交會,只要擠上通往廣交會展館的三號地鐵,嗅一嗅車廂內香水味的濃與淡,我便大致上對當年外貿出口的前景,作出與事實接近的預測。最近幾年,眼見作為溝通珠江東西兩岸的唯一通道,虎門大橋早已是長年擁堵,背後真正的原因就是粵港澳三地的經濟融合、人員往來,較之二十年前邁了一大步出現了質的飛躍。今年3月,國家層面順應發展需求,適時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為粵港澳三地未來二十年乃至更遠的走向勾勒藍圖,就是呼應了三地官方學界民間,對融合發展的迫切需求。

慶幸的是緩解虎門大橋擁堵壓力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已經相繼開工建設,珠三角九城之間的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網更是日臻完善,直接連接三地的港珠澳大橋眼見就要竣工通車,廣深港高鐵開通運行在即,支撐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框架已成。眼下,為了廣深港高鐵的「一地兩檢」,及港珠澳大橋通行車輛的通關模式和牌照發放,雖然香港還有不少人持有不同意見,並不惜為此延緩通行的時間進度,但對出行便捷交通的期盼,必定能讓如水的民意腳步和滾滾的車流,作出正確的抉擇。

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幾百封情書裡,有一句被後世的文青們視作圭臬: 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

我還年輕,尚沒有資格說自己走過很多路,行過很多橋。不過,每每穿行於洛溪大橋,我都會忍不住遙想,以後的人們在粵港澳大灣區裡,自由自在享受愜意的工作和生活時,是否也會如我感念霍英東先生一般,感念當年提早在粵港澳三地架起橋、修好路的那些不知道名字的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