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之前為小一作準備,特意去了幾所小學深入理解。其中一所是佛教學校,愈做愈好,其中有宗教課, 校長說本想着取消,怕令家長反感,怎料一些家長說,孩子拿得最高分的就是宗教科,對其建立自信很好,於是學校便打消了此念頭。佛學很多哲學課題,我聽後也很驚訝孩子竟然這麼喜歡。
雖說香港有迫人的教育制度,這幾個星期聽不同校長簡介,實地了解,卻發現仍有很多十分有心及有人情味的小學,在大潮流下為孩子找空隙。當然,我所在區域的中學不錯,小學少了壓力把學生推進名校,因為只要能在原區升讀的話, 大部分都屬band 1,我想這也令不少小學放鬆了,可以試行自己心中的理念。
以上說的佛教小學有推行靜座,模式頗似外國的冥想靜坐,對孩子的成長很好。外國很多調查發現有推行冥想的學校,孩子的操行會愈來愈好,每天要其冥想反省,比懲罰有效。香港有類似做法,都聽得我很好奇。
另有學校主力做體育,不是要孩子比賽拿獎,而是要其多勞動筋骨,到小學畢業時,目標是所有人都可以游到若干距離、跑到若干距離。這也甚得我們歡心,因為香港的孩子真是運動得太少,何況小學階段裡,尤其首三年,其實大小肌肉的操練才是對成長最必要的, 大腦的操練反而應在7歲之後,愈遲愈好。
上星期便有學者發表報告,指「贏在起跑線」是錯誤,欠缺數據支持,多個國家研究顯示較遲入學的學生的學術表現比早入學好。例如,德國研究發現7歲才入學的學生,公開試的成績及接受教育程度,均高於6歲入學的學生。(來源︰《香港教育藍圖研究2017》)小學在首三年本應更着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現在卻一年級已默書寫字。
有間學校則側重幫助學障學生,給很多支援或關心,從幼稚園校長聽來,該小學校長差不多全部學生的名字都記得,實在是很難得﹗尤其更記得學習較慢者。其實家長只要願意,在香港還有不少選擇。即使在傳統學校,家長的心態也很重要,對我們而言,小學階段真的不用考得好,最重要是學好社交和如何玩耍。
(另,側聞很多小學也開始轉回粵教中,實在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