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一場特別的觀賞,《千里江山圖》深深印在心中。心滿意足,步出東華門。已很久沒有來過這邊,護城河映照角樓景物依舊。因為臨近故宮,高樓不多,尚有些老京城的味道。這日因為戒嚴行人不多,車也不多。從早晨出門,快步疾行三四萬步,沒吃早餐,又心急,此刻又累又餓又渴,見路邊有家不起眼的小飯館《李記褡褳火燒》,一步跨進去。
褡褳火燒,是老北京常見的傳統小吃。清末,從順義來京的姚氏夫婦在東安市場擺了一個小食攤買火燒,生意愈做愈火,姚氏夫婦索性開了一家名叫「瑞明樓」的小店。那時節,北京叫「樓」的飯館都是大飯館,有「四大堂,八大樓」之說,像會賢堂、泰豐樓、致美樓。不見經傳的小小「瑞明樓」排不上名次,生意不好。夫妻倆一想,也別攀高枝叫什麼「樓」了,就用拿手的孤獨一味,叫「褡褳火燒」吧。
古時背在肩上一前一後的口袋,叫褡褳。用麵片鋪上攪好的肉餡,兩面對摺,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起鍋上桌趁熱食用,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多汁,因形狀類似褡褳而名。一時間,「褡褳火燒」名噪京城。
走進小店,裝潢簡單,都是八仙桌。遍觀左右,多是不大講究衣茼講究吃的老北京人。不知此店深淺,只要了一盤豬肉大b褡褳火燒。先上來一小盤鹹菜,正詫異,又上了一碗黃澄澄的玉米渣粥,忙說沒有要粥,胖胖和善的大嫂笑說「送的」。粥真好喝,也是渴了,一飲而盡,胖嫂馬上又來添。褡褳火燒還沒來,看來是現做。我一人坐了四人位,服務的大姐讓一位老太太坐我對面。老太像是熟客,嘮叨「老頭子腳懶,不肯出門吃飯......」,服務大姐給她送上一盤自選6獢A紅綠黑白多色紛呈。我和她聊起來。老太太就住在對面,把這兒當成飯堂。
「一碗炸醬麵十五塊錢,哪還有這麼便宜的?您叫的什麼,豬肉大b?我喜歡西葫蘆的,您看......」她一指旁邊,一位大爺端坐,一盤青瓜沾醬,一瓶「小二兒」,小瓶二鍋頭酒的俗稱,一盤褡褳火燒,還有一大湯碗爛蒜肥腸,吃得好自在。我的褡褳火燒上來了,滾燙剛出鍋,皮脆肉香多汁。老太太的炸醬麵也上來了,好大一碗!有粥有火燒還有鹹菜,埋單才十五元。
仰望,是帝王宮院的角樓,低看,是平民百姓的房宅,老百姓要少些煩心事,多些幸福感,這也算是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