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散步對健康有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以何種形式進行對健康最有幫助?我曾聽醫師囑咐,每天晚飯後散步半小時,後來另一醫師又要我不要慢慢走,要急步走,走到出汗最好。不過急步走算不算是散步?抑或變成真正的運動?
我有位朋友最近也是聽醫師囑咐,每天都堅持散步一萬步。為了這一萬步,他晚上應酬完畢,本來可以在灣仔直接乘坐巴士返家,卻偏要走路到北角才乘車,真是有毅力。
我也有一位朋友,晚飯後和家人一起散步,是帶着飼養的兔子一起,兔子是跳躍式的,而且動作快速,不知他是否和家人跟着急步來走?不過他說在他的社區裡看過一位老人家,是牽着一隻烏龜散步的,烏龜的步子雖然短,其實急着走時也蠻快的,所以那位老人家是真的在散步,只不過烏龜縮起頭來不走時,不知要怎樣才讓牠走?
最近在李焯芬、倪啟瑞和又一山人合作編寫的《有風輕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中,看到李焯芬寫的散步故事更是一絕,那是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太慢了吧,但是跟隨蝸牛的慢,故事中人開始聽到自己的腳步聲,還聞到花園裡的花香,更聽到蟲鳴鳥叫,「感到溫暖的微風」。 這才是真正的散步吧?為了健康而強迫自己必須走多少步,必須急走到出汗為止,那是有目的的散步。但這樣的散步,卻忽略了心靈的寧靜,聽不到蟲鳴鳥叫聲,更感覺不到溫暖的和風在輕拂。
散步,還是慢慢地走,讓心境保有寧靜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