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龍泉青瓷跨越二十年 陶藝家黃美莉述承傳

2017-10-13
■黃美莉在工作室既創作也教學。 張岳悅 攝■黃美莉在工作室既創作也教學。 張岳悅 攝

龍泉青瓷的名字,對港人來說難免陌生,但對陶藝家黃美莉來說,那渾樸的造型和雅致的內韻令她傾慕不已,為了親炙龍泉青瓷的風采,她早在1996年前便毅然踏上了尋藝的旅程。樂在其中20年,如今,她選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展覽廳開青瓷個展,望藉着展覽和「龍泉窯談古論今」的公眾講座,使陶友和港人更了解浙江龍泉青瓷的面貌和發展,展覽由即日起至15日。

龍泉青瓷自宋代以來,就以薄胎厚釉,質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享負盛名。此次展覽名為「承傳--龍泉跨越二十年」,展出黃美莉青瓷作品60逾組,「哥窯」、「弟窯」、「粉青」、「梅子青」、「紫口」、「鐵足」、「開片」、「冰裂」等不再只是典籍上的名詞,而是成為她創作作品的一部分,呈現在觀眾眼前。

龍泉探索青瓷藝術

早在20年前,一向受西方陶藝教育的黃美莉機緣巧合下偶遇青瓷,毅然踏上尋藝的旅程。當年的龍泉交通不便,但舟車勞頓也無減她的興致,每每一去就逗留數星期。從探訪當地學院教授,參觀古窯場,搜集古瓷殘片,研究古代龍泉青瓷的形制、釉藥,到向當地製瓷工匠學習各類型的傳統技術,她孜孜不倦,也為當地陶工引進西方陶藝技巧,希望在傳統基礎上帶來突破。 20年間,她追慕千峰翠色依舊,承傳的心志也一如既往。她運用當地的瓷土、技巧、釉藥以及燒成方法,製作了大大小小的傳統實用性器皿,也塑造出一系列現代藝術性創新作品。

據她介紹,龍泉青瓷鼎盛於南宋,清代曾衰落,上世紀60年代再次興起,「雖然龍泉以青瓷和寶劍聞名,但當年龍泉山區地方閉塞、交通不便,作為非遺的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多是家人和師徒相傳,傳承過程相對排外。而近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龍泉青瓷除了傳統的拜師學藝之外,還開辦了青瓷專業學校普及知識。當然,幾年的學校學習遠遠不夠,龍泉青瓷還是要學一世的。」她表示,因為青瓷「質如玉,明如鏡」的美好外形,年輕人的花樽、茶具等作品因價錢相宜而在市場上廣受歡迎,良好的經濟效益吸引了更多的當地年輕人加入,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

冀望香港有更多陶藝空間

黃美莉先後習陶瓷於英國、台灣、日本及澳洲等地,1984年創辦陶土坊陶藝教室,積極推動香港陶藝教育,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部、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部、香港藝術館及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陶藝導師。她的作品曾多次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曾舉辦多次個展及參與數十次國內外聯展,作品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中國文化部、中央美院、中國美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收藏。 她現為香港陶瓷研藝協會創會及現任會長,並為香港當代陶藝協會、香港美術家協會、香港美術教育協會、香港美術家合作社及藝研美術學會會員。

她熱愛中國傳統藝術,書法繪畫均有涉獵,每年去各地旅行及參觀博物館的出土文物,是她找尋創作靈感的途徑。她開辦陶藝教室多年,眼見學生們來來去去,直言香港目前的環境並不適合年輕人做陶瓷,無論是工作室還是展覽場地租金費用,都是全職陶藝家難以長期負擔的數字。「在香港做陶藝無以維生,之前我還有幾名學生做全職陶藝,見到他們捱得辛苦,現在我已經不鼓勵了。香港政府對陶藝反應較冷淡,我也只參加過十幾年前香港市政局舉辦的團體陶藝展,多數還是我們的協會自己辦聯展。」另一方面,因為陶瓷展多需要展櫃的配合,開辦課程也需要專業的場地和設備,所以可供選擇的地點越來越少,她冀望香港有更多陶藝空間。■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