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似心
近年世界有點像走了回頭路,潮流興起了共用空間,無論是單身男女、 家庭、老人,以至辦公室、交通,都有節約的共享方式。
在繁榮的香港都市寸金尺土,為協助低收入家庭搬離環境惡劣欠安全的劏房,社會服務聯會推出為期三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兩至三個低收入家庭分租一個安全及衛生獨立單位,共享廚房、廁所和客廳,以助他們度過輪候公屋的時期,也得以互相扶持。另外「要有光社會地產」也有類似的協助住屋計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家庭居住在板間房,廚廁共用,沒有客廳。當時的徙置大廈,也須共用廁所和浴室。想不到香港社會繁榮昌盛,人口激增,住屋問題愈來愈困擾市民,連同早前提出的貨櫃屋建議,也有幾十年前的臨屋影子,社會在走回頭路。
不單是家庭,不少大學生為方便上學和有溫習空間,也會在大學附近合租房子;而某些工作性質的行業,如機艙服務員等,經常要日間休息,晚上出勤,也會合租單位。
政府在八十年代引入「長者住屋」計劃,為讓長者可以互相照顧,有一屋兩獨居老人的單位,現在也鼓勵單身老人一起申請公屋和同住。
租金太貴,除帶來家庭居住問題,也伸延至商業發展。在傳統的商業區寫字樓辦公室租金已拋離許多人的負擔能力,除偏遠的商業區興起,共用工作空間也應運而生。即是在一寫字樓內,出租一張桌子或一個小房間予小型公司或創業者,大家共用文儀設施、休憩空間、會議室、活動場地、秘書服務等,以減省從商者的開支。此類共用辦公室愈來愈受歡迎,共用者甚至有機會遇到生意夥伴或顧客。
共享這名詞也出現在交通工具,航空公司為求增加客源而設的代號共享航班;上班族為節省燃油開支而組成的汽車共享(car 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