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偶回香港大學圖書館看書,見新翼入口的展覽區展示了原放在舊翼五樓電梯「大堂」的一張大屏風,近看小簡介牌,題為《賴際熙等〈馮平山先生七十壽屏〉》,展區還有不少中文學院的珍貴文物。原來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是成立九十周年的小型展覽。
在香港大學混了幾年,與中文學院、中文系緣薄,與馮平山圖書館還算緣深。我入讀香港大學時,馮平山圖書館已遷入大學圖書館。原馮平山圖書館則先後改稱馮平山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那個年頭,我雖是工程學院的學生,卻是看圖書館內的中文書多、看英文書少;讀文史書多、讀理工書少,不務正業之至。畢業離校之後,到圖書館找書還算頻密。後來互聯網發展神速,我訂閱了網上電子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家中的印刷本就要束諸高閣。然後還有了免費的《維基百科》和大量中國經典舊籍上網,到馮平山圖書館的次數就減少了許多。
今回談的壽屏,原題為《恭祝誥授中憲大夫馮平山先生七秩榮壽大慶序》,是前清太史(民間對翰林的敬稱)賴際熙(1865-1937)為祝賀富商馮平山先生(1860-1931)壽辰所寫。賴公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二甲第七十六名進士,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此序寫於一九二九年,馮先生虛齡七十。一秩是十年,故名。
常有個心願,就是撰文介紹一下這篇《序》,讓年輕一代讀讀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文學的佳作,但是原文甚長,若標點簡注,篇幅就長得不得了,難覓發表園地也。
馮先生得「誥授中憲大夫」之銜,那是指得到清朝皇帝給予正四品的榮譽,一九二九年是民國十八年,民間對於前朝封贈官銜名譽還是很重視和懷念。賴公稱讚馮公捐助教育事業,「以聖賢之志,為商賈之業」,「宅心必誠,待人必信,見利必審於義,處事能竭其忠。苟其業為有害於當世、有違乎本心,雖利市百倍皆舍而勿取」。賴公又記當時不良學風:「提倡悖亂言論為能事,風起潮湧,氾濫而不可遏抑,人心日益囂張,世局日益紛擾。」馮公捐助則有「數千年墜緒得延一線於此島」之功,八十多年後再讀是篇,惟有唏噓兩字。
賴公是「誥授通奉大夫」,從二品銜。此《序》由另一翰林公溫肅(1879-1939)所書,楷體端嚴中正。溫公與賴公同科而年輕,二甲第一百二十五名進士。兩公皆為二甲進士,故稱「賜進士出身」。溫公的官可大得多,做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正三品的高官,還授正一品的光祿大夫銜。潘生好玩《陞官圖》,對此當然加倍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