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數我國以寓言故事說理而聞名的作家,莊子必定是其中一人。一般人認為莊子的作品很難理解,這與其思想博大精深、用字艱澀不無關係。
然而,莊子喜用寓言故事闡述道理,令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令其學說如「無用之用」、「齊物」、「逍遙」、「無待」等更易於被接納。後世許多成語均出自莊子的寓言故事,現為各位同學介紹幾個較為耳熟能詳的。
常聽別人祝福將要畢業、離職、甚至離鄉的人「鵬程萬里」。
究竟為何要用鵬鳥而非別的鳥?又為何是萬里而非千里?這出自莊子《內篇.逍遙遊》。原文如下: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目光短淺 難以理解
傳說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拍打一下就是三千里。它每次飛往高空,便會捲起一股暴風,然後一下子就飛出九萬里。
本來這個寓言想藉一般小鳥不理解為何鵬鳥需要如此費勁高飛,說明世上目光短淺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目標。而現今則以「鵬程萬里」祝願別人前程遠大。
解牛技術 順其自然
另,庖丁解牛出自《內篇.養生主》,亦是莊子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寓言故事。當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筆者認為用於這個世代都仍能發人深省。
莊子以一位名為「丁」的廚子,因其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術聞名,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順其自然」而已。原文如下: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頂,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廚子丁為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律於堯時的《經首》。而他的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
掌握規律 明智處事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讚說:「你的技術是怎麼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
廚子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事物的規律超過一般的技術。我開始宰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三年以後,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
莊子以庖丁順着牛的肌理、結構,得而出神入化地把牛屠宰,生動地說明了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事物的規律而行,這才是明智的處事手法。■吳一敏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中文科主任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