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珠落玉盤】端午或是圖騰祭 龍舟原非悼屈原

2017-11-29

中國節日在文化裡都有特殊意義。在中華文化裡,節日乃賦予時間以文化屬性的方式。中國傳統的節日,多是在自然四季變化基礎上產生。雖然我們自小都會聽到很多關於傳統節日的美麗傳說或英雄事跡,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與中秋節有關;費長房的故事跟重陽節拉上關係;屈原投汨羅江,衍生出今天的端午節等。

然只要多研究中華文化、古書古籍,便會發現中國節日的出現,多非單一歷史人物或事件而產生,卻跟古代文化、人民風俗淵源極深,認真考究起來,雖多因年代久遠,加之現成的記錄不足,也是忖測居多,卻可從探究過程中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下文會借端午節為例,談談節日與文化的關係。

端午即是初五

端午節的「端」,有「初始」的意思,「端五」意即「初五」。中國古曆法中,五月乃「午」月,《燕京歲時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故後來「端五」也稱「端午」。

端午節最廣為流傳的附會,與屈原有關。據史書所記,屈原為楚國三閭大夫,善為文作詩,所著的《離騷》可說是千古不朽。然屈原雖有才能,且盡忠愛國,卻因朝中奸臣流言所傷,被流放江南,後因感報國無門,遂投汨羅江自盡。

後人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有了端午節。至於端午節常見習俗「划龍舟」,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說法,是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而承傳下來;而端午節吃粽子,則是當時的人把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而傳流至今。

唐朝詩人文秀寫過一首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賦詩悼屈原,卻也認為端午源於屈原不過屬「萬古傳聞」,只可聊備一說。

關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早見於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歷來也有吳國大夫伍子胥、投江救父的曹娥的附會,眾說紛紜。

近代學者聞一多便著有《端午考》一書,他考究端午節的起源,例如划龍舟、懸香草、飲雄黃酒等習俗的出現時間,都比屈原的戰國時候早得多。他認為五月初五應是「龍的節日」,起源於南方吳越民族部落舉行的「圖騰祭」,而賽龍舟則是祭儀中,既帶宗教意味,也具社會性的娛樂節目。

另一現代學者陳久今,則提倡端午實際上是古代越族人的新年。近年也有不少學者提出端午節的起源與古代曆法、時令氣候、陰陽五行相關。

屈原愛國忘身,固然可敬。若說端午習俗因屈原而起,也是美麗動人的說法。然各位若愛尋根究底,閒時考據吳越文化、古代時令、陰陽五行、各地端午習俗的歷史,雖未必可得到端午起源的真相,也是很好的研習課題和思考訓練。■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