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探古尋幽龍洞秀

2017-12-16

■ 朱文興

龍洞是很難進的,一旦進入,就會被峻、險、奇、秀的山光水色,珍貴的文化古蹟和生動的傳說故事所吸引。

深秋的一天早晨,我們一行從北側進入龍洞峪口,沿綠樹掩映下的平坦水泥馬路向南。一側是老君崖,傳說老君曾在此煉丹;一側是鳳凰台,昔日是鳳凰棲息的地方。兩山對峙,谷底山泉叮咚,流水潺潺。遙望西南,逶迤的群山上萬綠叢中一片紅,依然火紅的紅葉讓蒼翠的山坡變成了一扇高雅的屏風,令人賞心悅目。

繼續向前,巨峰危立,白雲繚繞,是白雲峰。我們沿山麓的平坦道路向西,穿過一段峽谷,來到一個盆地中。這裡四面環山,峻拔陡峭,危峰壁立,崖壁橫展,好像是天公用神工鬼斧削出來的一般。獨秀峰和三秀峰突兀環列,雖已深秋,仍如初春,碧葉b蘢,綠意盎然,猶如錦繡鋪陳的屏風,被稱為錦屏岩,錦屏春曉的美譽也由此而來。濟南最早的地方志、明代崇禎六年編纂的《歷乘》對此曾有記載,九年後修編的《歷城縣志》則把錦屏春曉列在趵突騰空和佛山賞菊之前,居濟南八景之首。

舉頭仰望,錦屏岩石壁上「敕龍洞壽聖院」六個大字分兩排豎蚥O刻在崖壁中部,清晰可見,據傳為蘇軾所題寫。壽聖院就在錦屏壁下的盆地上,這裡自古就是祈雨求福的靈驗寶地。傳說,宋元豐六年冬天濟南大旱,齊州知州韓鐸選擇在龍洞此處祈禱甘霖,果然十分靈驗,不久就雪降旱解,宋哲宗聞之後便封這裡的龍神為順應侯;治平四年,宋英宗在此建造龍祠,賜名壽聖院。之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在擔任齊州掌書記期間的熙寧七年冬天,曾來此祈雪;以《鵲華秋色圖》聞名於世的元代著名書畫家、詩人趙孟頫,在擔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期間,於至元年間曾來此求雨,均傳十分靈驗。歲月的風霜雨雪已把壽聖院吹打的杳無影蹤,只有一棵特別巨大枝繁葉茂的銀杏樹,以及樹旁矗立的元豐碑,讓人依稀看到龍洞山的滄桑歲月和美麗傳說。

出壽聖院遺址向南,右側是一條山澗小溪,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橫跨澗上;小河到山腳下向西拐,河底盡是光滑滑的石子,河岸上有一個小涼亭,四角翹簷,十分雅致,給我以一種回到了故鄉江南的感覺。

繼續向前,跨越數十級陡峭的台階,再左拐沿茪s溝向上攀登,在離地面約五十米高的垂直崖壁上,出現了一個山洞,洞口兩側鐫刻荂u真氣森噴薄,神功接混茫」,這就是令人嚮往的西龍洞,貫穿山脈,蜿蜒幾百米,是龍洞峪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地方。

傳說大禹治水時,有一條孽龍盤踞在濟水中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大禹擒捉牠時,孽龍狼狽逃竄到這山裡,絕望中一頭撞向崖壁,撞出了一個洞並鑽了進去,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山洞稱之為龍洞。其實,龍洞的形成,完全緣於石灰岩構造的岩溶地貌的發育,地殼運動猶如鬼斧神工,造就了危峰壁立、陡峭如削、山中有洞的奇絕造型、雄偉陣勢和起伏身姿。這種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峪,自古就是名人名士踏訪的熱土。早在七百年前的八月,元代著名散曲家、濟南人張養浩率數十人到龍洞探古尋幽,一進洞就漆黑一片,彎腰俯首,跪茷e進,匍匐爬行,最終「全體伏地蛇進」,在蒙受了驚恐的同時,也領略了龍洞的神奇,出洞後在坡上飲酒放歌,吟詩賦詞。踏荓i養浩的足跡,我們一行又登上十個石階,也往龍洞裡鑽,洞口較大,可以直立進去,洞內一片漆黑,打茪漡q照明才能前行,有的地段山洞又矮又窄且腳下泥濘,雖不至於要像張養浩當年那樣匍匐爬行,但也必須躬身低頭才能艱難通過。洞口外,有許多摩崖造像和古人題記,為神奇龍洞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出龍洞向東南眺望,只見鷲棲岩峰巔有一座七級石塔,酷似西安的大雁塔,叫報恩塔,走近一看,塔西石屋內有一尊石像,面塔而坐。相傳有一秀才進京趕考,行至龍洞壽聖院,因一路勞累暈倒在寺院前,精通醫道的老僧親自上山採藥,煎熬好後讓秀才喝下,病情轉危為安,秀才後來考中狀元,為報恩重返龍洞壽聖院,遺憾的是恩人已經圓寂,葬在鷲棲岩上。狀元為了紀念恩人,於宋政和六年修了這座塔,同時雕了一石像永久守墓。九百多年來,歷經風霜雨雪的洗禮,報恩塔仍以古樸典雅的身姿巍然矗立在高山之巔,為龍洞峪的山光水色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沿鷲棲岩下的水泥道路東行,展現在眼前的是「江從白鷺飛邊轉,雲在青山缺處生」的秀美風光。從韓復渠行宮前的山坡向北拐,沿山澗岸邊陡峭的山路拾級而上,左拐向北,走過一條晃晃悠悠,用木條拼成的小橋,再登上幾級石階,迎面是一座鐫有「佛峪勝景」四個大字的牌坊,顯得很陳舊,據傳是宋代所建。穿過牌坊,沿崎嶇的山路向上攀登,一側是萬丈深澗,一側是壁立萬仞,別樣的風景,醉人的秋意,古樸的韻味,吸引我們不顧疲勞加快腳步。不遠處,一個白牆黛瓦、圍牆環繞的院落,高懸於山崖半中,危立於峭壁之上,顯得幽靜深遠,透射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給人以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意境。

進院一看,緊靠山崖有幾間簡陋的小平房,房外的平地上放了幾張桌子和條凳,顯然這是農家樂。如不是西頭的崖壁上還有幾尊摩崖石刻造像和隋代開皇七年的造像記,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這或許就是宋代濟南名剎般若寺的遺址。

據記載,般若寺後山光水色,寺廟幽靜,是讀書藏書的好地方。附近有一個林汲泉,在金代《名泉碑》中就已被列入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或許是我們剛鑽了龍洞沾了龍氣的緣故,運氣很好,不久前這裡下了幾場秋雨,形成的瀑布從崖頂上飛流直下,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內,附近的林汲泉也汩汩有聲地噴湧荂A與清潭內的水一起慢慢溢出,順勢流淌到彎彎曲曲的山澗裡,縈繞成一種大自然所特有的優雅旋律,一陣山風吹來,林聲濤聲交織在一起,演奏出一曲深沉激越的交響曲,澗旁崖邊金黃金黃的山菊花,暖意融融,傳來陣陣濃郁的清香。

般若寺和林汲泉的對面,峻拔陡峭,孤峰危立,形似華不注,峰巔上有一平台,稱作釣魚台,台上築有環翠亭,景如其名,深秋時節四周山崖依然綠縈翠繞,一簇簇紅葉點綴其間,猶如步入了一個溫馨的港灣,令人遐想翩翩。沿山峪向西南,便是神秘險峻的藏龍澗,從狹窄陡峭的崖間穿過,猶履天塹。

真是,龍洞名勝攬不盡,「畫不成圖口難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