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接地氣的牛蒡

2017-12-23

■ 青 絲

牛蒡在台灣小吃店的餐牌上,是很常見的名字,我經常會由這一符號,想到在地文人筆下那種帶有淡淡小歡喜的悠閒生活。慕名品嚐,清雅爽口又略具苦味,有一股難以描述的藥物氣,猶如參味發散,雖然只是匆匆一現,卻短暫而絢爛。特殊的味覺體驗,與過目難忘的名字所締造出的瑰麗消費形態,雙重打動了我,令我瞬間就明白了牛蒡的魅力所在。

了解牛蒡的歷史,會看到一段很有趣的線路圖。牛蒡是中土原生植物,很早就被入藥,具有降火解毒的功用。把牛蒡從「藥字號」過渡為「食字號」的是日本人。唐代,日本從中土引入牛蒡,經過馴化改良,作為蔬菜食用。由「東洋牛鞭菜」或「東洋參」這些具有外域色彩的名字,仍能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牛蒡的根鬚發達,剛挖出土的根莖,又長又直,毛刺刺一條,確實很像牧童手執的牛鞭。加之牛蒡帶有地底植物的靈性,其藥性氣味,與人參的馨香相似。日本人通過富於質感和觸覺的描述,創造出的不同名字,旨趣上實際上都帶有懷舊性,是在對牛蒡的來源地致敬。

其後,日本把牛蒡引種到台灣,由於種植環境適宜,很快就成為當地的主要蔬菜。而寶島小吃的文化影響力,又把牛蒡作為蔬食的創意反饋到大陸。牛蒡轉了一個大圈,越過時間與空間的牆垣,作為新款美食又回到了原生地,實現了文化意象上的圓滿。

有過如此豐富的周遊經歷,牛蒡的吃法也是集注眾家,很具新意。日式料理把牛蒡切成絲,裹上薄薄的麵漿,炸得香香脆脆的,與高麗菜一同捲入海苔片裡,加入甜醬,做成牛蒡手卷。或者用牛骨頭熬湯,放入牛蒡絲長時間浸煮,吸收了牛骨湯鮮味的牛蒡絲,吃起來腍軟多汁,很能展現塊根作物的純樸與真實。台灣則常用牛蒡作為陪襯的爽口小菜,有一種隨興抒懷的貼心感。像作為雞肉飯小配菜的三絲牛蒡,用牛蒡絲、胡蘿蔔絲、青椒絲混合在一起炒,鮮艷的色彩搭配,猶如抽象派油畫般炫目。而且柔滑綿軟、細膩清香的牛蒡絲,也確實把雞肉飯襯出了更為可人的味道。

粵菜館曾經流行過一陣五行炒飯,選用五種食材組成「金木水火土」。從地下挖出來的牛蒡,屬土,與米飯、松子、香菇、彩椒一起素炒,只用少許油鹽和醬油調味,是改換口味的清雅小品,吃起來香軟細密,有茪ㄔ[修飾的純粹味道。但相比這種噱頭十足的炒飯,牛蒡的滋補藥性,還是更為市井百姓所看重,燉雞、煲骨頭湯、煲羊肉,把牛蒡的藥性氣息完全滲入到湯中,從味覺與心理的多重角度,幫助人們洗濯生命的塵土,是更接地氣的吃法。

能於美食怡悅與養生情境之間從容轉換的牛蒡,如何敘事,關鍵只是看主婦怎樣去解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