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浩 民建聯中委 教聯會理事
浸會大學有近20名大學生發起「佔領」語文中心行動,要求校方撤回普通話必修科規定,引起一場香港全城關注的風波。學生認為校方將「普通話豁免試」作為畢業條件之一,是強人所難,因為該考試的合格率太低,有學生因而無法畢業。
近日,有關該批學生的行為是否恰當,已有太多的評論,筆者也相信,在現場片段公諸網上後,社會對此自有公論。所以,本文討論的重點想討論另一個富爭議性的問題,大學是否應將普通話科設為必修科?筆者認為,先不要從官方語言「吞噬」地方語言,又或是因為香港回歸中國就「必然要接受普通話」等這些充滿政治性的論調去評價普通話的地位。
我們先來客觀看看普通話在世界語言上的地位,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根據國際權威語言網站「民族語言網」2017年(第20版)最新數據,漢語(普通話)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地球上超過10億人口以此為「母語」(第一語言),超過2億人以此為「第二語言」,使用人口超過12億人。相比之下,被視為「世界語言」的英語,使用人口只有9.8億人(包括第一、第二語言)。
不願意學普通話不如直接退學
回看香港,根據教育局普通話課程指引文件指出,普通話是聯合國6種工作語言之一,在國際上,是代表中國的語言。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為提高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促進香港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交流和連繫,我們需要培養學生善用「兩文三語」溝通。如果從功利主義來看,學好普通話,你可以與超過12億個地球人溝通,如果學通中英兩語,你可以與最少22億的地球人溝通,佔地球約74億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競爭力將所向無敵,掌握更多機會。
隨着內地經濟發展,大學生學好普通話,不管是繼續深造學業或就業,一定有更大的發展空間。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用流利的普通話在清華大學演說,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以學習普通話為榮,正正說明學習普通話是世界上的大勢所趨,在可見將來,普通話將成為國際上不可或缺的一種日常溝通語言。大學要求學生必修普通話,是希望學生能夠好好裝備自己,以適應日趨激烈的職場環境的需要。
每年大學生的就業數字及前景是否理想,亦是影響大學排名的準則之一,故此筆者相信,大學管理層將普通話列為必修科,出發點是為每一位學生的最大利益着想,希望畢業生可以在職場上有更多的機會,更強的競爭力。不能想像,中英文都不過關,對着別人啞口無言的畢業生,如何在職場上競爭?
換個角度看事情,有人質疑大學的本地生為什麼要考普通話科,而非本地生為什麼不要考核廣東話?筆者必須指出,浸會大學除了是一所本地大學,同時是面向國際招生的大學,廣東話是一種地方方言,硬性規定來自不同國家的各地學生考核本土方言,對學生並沒有任何好處。持這種想法的人,對校方既不公道,亦脫離現實情況,其用意不是有心誤導大眾為取消普通話科編造藉口,便是以偏概全存心轉移大眾視線,但其論點未免貽笑大方。
眾所皆知,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育人才。社會都殷切期望大學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具有面對新時代需要的競爭力。學生入讀大學,難道不是希望透過高等教育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如果,連通過一科語言考試的信心與能力都沒有,要企圖用暴力手段、政治藉口來「搬龍門」,那倒不如直接退學,因為這些同學已放棄提升自己,不敢面對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