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朗文 北京報道)十九大報告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於香港青年如何自處,曾是香港十大傑青的全國政協委員容永祺昨日指出,香港大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較弱,建議對症下藥,增加香港與內地大學的學分互認,為他們回內地當交換生增加誘因,並強調港青要親身感受,才可了解內地實況。
容永祺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引用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早前的調查指,九成半的18歲至40歲受訪者認同香港人身份,認同中國人身份者只有近半,其中準大學生及在職人士較為認同中國人身份,已成家立室者的認同感更高,唯獨是大學生的結果差強人意。
除了房屋問題令青年難有落葉歸根的感覺,而將怨氣訴諸特區政府以至國家,他認為對內地缺乏認識、少回內地也是原因之一,「調查也發現曾於內地讀書、工作甚至交流的年輕人,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也強很多。」
為對症下藥,容永祺建議增加香港與內地大學的學分互認,例如在同級大學及相同學科之間進行,令內地大學當交換生的港青毋須再讀多一年半載,更可在回內地發展方面「贏在起跑線」:「眾所周知,未來的經濟發展都在中國,學生得到內地的人脈網絡,了解內地制度 ,以至習慣當地文化習俗,始終特別有幫助。」
他舉妻子的姪兒約20年前負笈天津南開大學為例:當時,回內地升學在當時來說是「大冷門」,但他最後「成功跑出」,在一家德國企業駐華公司工作,闖一番事業。
建議港府增財政支援
容永祺並建議特區政府為到內地大學當交換生的港青提供財政支援,例如是學費及生活費的全額及半額資助,「為香港培養一班熟悉國情的人才,這筆錢值得花。」
「香港的大學現在有很多內地生,為什麼香港學生不肯回內地當交換生?」容永祺強調,自己並非叫全部香港學生回內地讀書,也不是叫他們不要到外國升學或當交換生,更不是叫他們一面倒支持內地所有事情,「但沒有真正在內地生活過,就不會懂平衡自己的想法。為了他們的前途及利益,他們應該親自到內地了解實情,不管是好的、壞的。」
的確,有些香港學生堅拒內地,容永祺自己也吃過苦頭。他透露,有某大專院校的學生會成員早前請他找人贊助物資,他久覓不果最後自己掏錢包支持,「怎料他和學生會商量,學生會知道我是全國政協委員而拒收捐款,就這樣簡單。」
雖然如此,他也經常用耐性去與青年講道理:「當時『佔中』,我請一班青年朋友上我家吃飯,飯後我問他們有否『佔中』?12個人有10個舉手。我就跟他們講為什麼特首需獲中央支持,正如一間跨國企業派人主管外國市場,也要找個信得過的人。說着說着就4小時了。的確有些人是偏激,但無謂因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