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茉莉軒」前憶渥公

2018-03-31
■臨高茉莉軒書院遺址。 作者提供■臨高茉莉軒書院遺址。 作者提供

■ 馬承鈞

來海南,提起謝渥之名,稍通文史者都會伸出拇指,稱讚這位封建時代報國親民的「父母官」。謝渥官職不高,執政能力卻很高。筆者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沿蚆織鴞b瓊的為官路徑,追尋他不凡的人生軌跡,倍覺其精神可圈可點,堪稱楷模。

謝渥是世家子弟,東晉名士謝安第十九代孫、大宋兵部員外郎之後。謝氏祖籍河南太康,後移居江南,先是浙江富陽、再遷福建晉江。謝渥從小飽讀詩書,胸懷「齊家治國平天下」願景,獲取進士,南宋紹舉二年(1132),三十出頭的謝渥以「賜進士特授文林郎」身份出任海南臨高縣令。上任後,他遵循「立德、立功、立言」官箴,夙夜在公、勤政為民,卸任後又落戶臨高,「日食海鮮三餐飽,不辭長作臨高人」,真正成了一名臨高人。

謝渥的功績是全方位的。他甫到任,見當地縣治混亂,文化落後,全縣兩萬百姓多以打魚為生,任肥沃土地野草叢生,以致民不聊生,這讓出身江南魚米禮義之鄉的謝渥憂心忡忡。當地人見新縣令年紀輕輕白面書生,也不抱什麼希望。好事者還送他一句上聯:「雁自北來,遍地鳳凰難立足」,謝渥當即對出下聯:「日從東方,滿天星斗盡低頭」,表明自己改天換地的決心。鄉民見狀,便拭目以待。

嚴峻的現實令謝渥將改革弊政、開發臨高作為自己「第一把火」。他察看地形,發現文瀾江畔的莫村(即今日縣城一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決定將縣治從西北隅的富羅鄉(今東營鎮)搬到莫村,親自設計規劃,以節省和質量為原則進行建設。他親臨現場、指揮施工,常常忙得廢寢忘餐不可開交。半年工夫,一座像模像樣的新縣城便初具規模,各項吏治也逐漸完善,百姓耳目一新,覺得有了希望。

當時「南蠻之域」的瓊島生產力低下,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時代。謝渥深諳「三農」問題是一縣之本,他的「第二把火」就是開發農業、發展經濟。他胼手胝足跋山涉水,鼓勵鄉民開荒造田、廣種水稻;他帶來中原先進農耕文明,指導農民按節令春耕秋收,向他們推廣犁、耙、鋤、鐮等先進農具,手把手教他們馴牛耙田、深耕細作;他還幫老鄉製造和使用龍骨水車和戽水灌溉技術,傳授中原種桑養蠶、種麻織布技術,讓臨高人心頭一亮。奮鬥者是幸福的,見臨高逐漸展現「春風送暖萬物新,男女老少忙鍾粟」景象,謝渥緊鎖的眉宇終於綻開笑靨,民眾更是歡欣鼓舞。翌年,臨高發生百年不遇大旱,江河乾涸、稻田龜裂,致顆粒無收,謝渥急不可耐指揮民眾抗旱救災,又千方百計賑災救濟,幫助群眾度過荒年,令災民感激涕零,對新縣令也擁戴起來。

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謝渥深諳文化的重要,其「第三把火」就是開發教育、培養人才。上任當年,他就奔走呼號、籌措資金,在縣城文瀾江畔創辦臨高第一所學校--臨江學館,公務繁忙的他為學館注入巨大精力,他請來縣內孩子入學讀書,一時學館書聲琅琅,氣氛喜人。他還讓人廣種茉莉花,使學館花香四溢,遂成臨高一景。臨高畢竟偏處海島,遠離中原文化,學館開辦多年雖有起色,但成績不顯,作為臨高文化開拓者,謝渥又暗自傷神,焦慮起來。

紹興十八年(1148),南宋名臣、文學家胡銓(1102-1180)因力反奸相秦檜主和遭秦陷害,被貶海南吉陽軍(今三亞)。謝渥一向對文化大家尊崇有加,聞胡銓途經臨高,大喜過望,不顧有人猜疑誹謗,親自恭迎胡銓,接風洗塵盛情安頓。兩人政見相同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胡銓應邀在臨江書館開課講學,熱情傳播中原文化,使臨高一時士子雲集、文風大振。胡銓見學館四周茉莉芳菲,便賜名「茉莉軒書院」,還寫了《題茉莉軒》的詩,謝渥自是拍手稱快!

有了胡銓這塊金字招牌,「茉莉軒書院」名聲大振。來自富羅鄉博頓村(今新盈鎮頭東村)的青年戴定實,受胡銓教誨,學業飛進,後成臨高史上第一位舉人,他還與另一學子王良被朝廷選入吏部就職。茉莉軒書院因此名聲遠播,先後培育出進士劉大林、探花張岳崧、大詩人王佐等29名舉人及數十棟樑才,還引來儋州、澄邁等地學子前來攻讀,使臨高名揚瓊島。相傳當時戴定實曾稟告胡銓,說家鄉吃水困難,謝渥便陪同胡銓親臨博頓村察看地形、聽風辨霧,忽聽地下「滃然泉聲」,村民按胡銓所指,果然開挖出一眼水井,泉水清澈充沛,胡銓將它起名「澹庵泉」,從此解決當地民生之苦,百姓對胡銓自然感恩戴德。晚年戴定實還鄉,仍對胡銓和謝渥恩德念念不忘,立下「澹庵泉」碑永作紀念。

我去新盈鎮頭東村察看了那口「澹庵泉」老井,當地人稱「官井」。八百多年過去,官井泉水依然、水清如舊,成為臨高古八景之「澹庵泉跡」。現代詩人謝卓石有《澹庵泉井遊》云:「偕朋探古樂心扉,官井晶瑩漾翠微。往昔雄飛銘頌賦,而今盛世建青碑」。謝渥對臨高深懷感情,日久他鄉成故鄉。致仕後他不回福建老家,選在臨高城南一個村莊安度晚年。三個兒子受其影響,也熟讀詩書,成為學有所成的廩貢生。為紀念謝渥,人們將該莊更名「官位村」。

謝渥去世後就埋在村頭一片叢林裡。我們沿縣城南文瀾江穿過幾條街巷,在錫祥村找到簡陋的謝渥墓,墓碑為清代重建,碑文密密麻麻記載謝渥生平事跡,已模糊不清,1991年列為臨高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陪同者說,每年清明,各地謝氏後人都會來謝渥墓前,慎終追遠,焚香拜祭,緬懷先祖功德。謝渥的子孫後來陸續從官位村搬到臨高各地,或遷移儋州、澄邁、海口乃至僑居海外,現在謝渥後裔已逾30代、五六千人之多。至今謝家一族支脈清晰、家譜詳實。無論走到哪裡,後人都會牢記官位村,定期回村尋根。遠在浙、閩和海外的謝氏後裔也素以謝渥為榮。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茉莉軒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幾代,雖多次修葺、重建和擴建,終因天災人禍,在清末倒塌,如今只留下及根刻有楹聯的廊柱和鐫有「茉莉軒」三字的石碑。但文脈不斷、文風長存,後人一直在茉莉軒舊址傳承香火--如今的臨高中學院內就是當年「茉莉軒書院」遺址。我久久徘徊在「茉莉軒」故地,凝望園內巍峨簇新的教學大樓,遙憶當年書聲琅琅花香四溢的「茉莉軒書院」,不禁思緒聯翩、感慨萬千:謝渥不啻是執政為民的好縣官,也是踐行文化自信的好典範,不禁詠出一詩:

文瀾江水招古賢,

謝公情灑茉莉軒。

重農興教苦亦樂,

澹庵泉跡留美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