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輝
話說在13年前,即2005年,布魯諾.薩馬加(Bruno Smadja)創辦「移動電影節」(Mobile Film Festival),那時手機才剛剛裝上攝影鏡頭,可是他卻認為,此種電影製作方式應首先為照片,其次則為繪畫,遂有此說法:「在偉大的藝術家手中,可先看他們的草圖,通常此等草圖非常奇妙,而他們仍繼續繪畫」;基於此一理念,「移動電影節」就誕生了。
及至2018年,全球22個國家的電影製作人在「移動電影節」競技,此等電影的長度僅為一分鐘而已;此屆明星為法國年輕導演摩根.西蒙(Morgan Simon),參加此次競賽後,他繼續製作首部劇情片《墨水的味道》(A Taste of Ink),此片在2016年的多倫多電影節上放映。
儘管創辦此次活動,布魯諾.薩馬加說道:「我認為以手機拍電影不會成為常態,電影產業本質為藝術,諸多創新亦需技術人員支持,始可創造出電影美感」;然而,辛貝加甫拍完《橘色》便重拾傳統電影拍攝手法,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歡迎光臨夢幻樂園》(The Florida Project)就以傳統手法拍攝,與之剛好相反,史提芬蘇德堡就說道,拍攝《瘋.魔》時會注入新能量,他宣稱:「我在短時期內製作一部新電影,我在想可否返回正常的工作模式,還是說我過度癡迷於新技術所賦予一切製作自由?那實在太刺激了,幾乎可與我十幾歲接觸電影之時,所感受到的刺激相媲美。」
然而,荷里活記者戴維.魯尼(David Rooney)對《瘋.魔》評價不高,而決定性因素可能為此片獲得不少好評,而史提芬蘇德堡不忘指出,他曾警告演員在一個星期之內製作一部低成本的智能手機電影,「不像高中生拍電影,更像初中生拍電影那種感覺,主要觀看之時或會單調乏味;比如很多演員的上鏡效果非常糟糕,儘管可能達到指定效果。」
導演史提芬蘇德堡或許不會感到安慰,無論如何,《瘋.魔》所獲得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劇情上,而非其拍攝方法,「我想要讓觀眾在電影院觀賞之時,不去留意也不去關心所採用的拍攝器材,因看起來像一部正常電影。」
當中就有影評人不客氣地指出,要不是衝蚞仴t史提芬蘇德堡及女主角嘉莉霍爾的名氣,《瘋.魔》可否在電影院上映,似乎還不好說;然而,史提芬蘇德堡認為他涉足手機電影拍攝,乃現代電影製作人面臨的潛在的翻天動地的變遷的一部分;身為導演,他遂有此感悟:「技術進化的速度非常迅猛,以至於明年之內,將會看到比手機大不了多少的攝影機,上面附帶相當大的傳感器,且將觀察到哪些人會擁抱技術進化,哪些人不會,那倒是非常有趣的。」
他解釋道:「我這麼做,皆因想體驗一下年輕電影製作人的視角,看看我將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我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即使一部短片,製作成本亦高得離譜,但如今再無藉口了,唯一的障礙就在於製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