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歸根結語】越量惹的禍

2018-04-13

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結束後,貨幣不再與黃金掛u,全世界進入依靠財金精英的時代,好處是有彈性,壞處是充滿變數。為安民心,某些國家仍以黃金作為部分儲備,一些則與他國貨幣相連作後盾,有的集中於一個強國貨幣上,有的則分散在一籃子(a basket of currencies);另外,各大強國負責貨幣政策的部門(如中央銀行)均有高度自主性。但,那足夠嗎?

在經濟走下坡時,首當刺激經濟,須執行擴張性貨幣政策(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把利率按在低水平,好讓低利息減輕借貸人的負荷,商人便可借更多錢來拓展業務,若商貿打得火熱,應接不暇,便要招攬人手,順道解決失業問題。若經濟停滯不前(remain stagnant),同時遇上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外國消費者認為那國的貨太貴,政府可下令貨幣貶值(devaluation),尤如向全外國來次大減價,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就曾把美元重重貶值。又或大量發鈔也可達到同樣激發效果,日本在安倍晉三上任首相後,即時採用急進的貨幣寬鬆政策,來刺激出口產業。可是這兩項決定也有負面後果,當貨幣流通過度,便應把銀根收細(緊縮性政策:contractionary policy),可惜這項需要往往被政客刻意地忽視。

每當機會主義者(opportunists)狙擊一個過熱卻又不能自主其貨幣的經濟體,當事的政府便面臨是否改變其貨幣機制的決定。如在1992年9月16日,一個名為黑色星期三(英語:Black Wednesday)的那天,英國面對索羅斯大量拋空英鎊,不消一天,英倫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更捐失了幾十億美元。向整個經濟作盤算時,緊守某個貨幣機制只是多個考慮的其中之一。

即使貨幣是可以自主,不怕外來攻擊,危機仍然存在。決定美元的總流量是獨立的聯邦儲備局(Federal Reserve Board),當局的領導人是經濟學家與銀行家等精英,他們不是政客,可是委任他們的總統,卻是每四年要面對一次選舉的政客。每每在任總統尋求連任時,美國便會有多印銀紙的壓力;搞旺經濟,原應是理所當然,可是加多貨幣流量的實質,實際上是依靠擴大借貸活動,在華府高壓下放款,不應借出的,不足抵押的,也批了。1980年代的林肯儲貸會舞弊案及2000年代中後期的次貸危機,雖然爆發點來自貪心的犯事人,但是貨幣遠遠超標是兩場孽債的主因,當印銀紙形容為量化寬鬆(英語: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放任的行為便看似非常合理。

西歐為重獲昔日貨幣連環船的安心日子,強把多國來個捆縛式結盟,齊齊發行歐羅(Euro)。發行人當中,包含了面臨財困的「歐豬五國」,發貨幣如印欠單,不免令人懷疑這個發欠單的集團,會否有最終兌現的能力。澳大利亞曾為了吸引外國資金,以高息來利誘,換來的是匯率異常波動。

即時見效 手尾漫長

西方國家採用每幾年可能出現更替的民主選舉制度,令到執政者傾向採用迅速生效的政策,因為在任期時間有限,長遠的後果便留給下任來解決吧。打造短期偉績的同時,暗藏茞`遠(far reaching)的代價。痡`地保持合理的貨幣增長,看來只是個美麗謊言。

官方銀紙長期不斷縮水,甚至可以突然大打折扣,必須想想法子。有人聲稱比特幣就是不受通脹及官價影響的安全港(save harbour),更有人指出這個幣的好處不僅止於此,當然筆者不同意,下文再續。■林健根 會計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