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人才,從來是社會大事。《論語》以「學而時習之」章開篇,《荀子》亦開宗明義談《勸學》,《禮記.學記》更謂:「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直言教育乃國家發展的首要問題。
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亦清楚表明古人對教育的重視。六十四卦中,首二卦為「乾」、「坤」,象徵天地、父母;第三卦「屯」,象徵萬物初生之時;第四卦「蒙」,即啟蒙之意,象徵天地萬物初生以後,即當以啟蒙教化為重,不可懈怠。因此,教育兒童之學,又概稱為「蒙學」。
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教材不少,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與《弟子規》,合稱「四大蒙書」,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背誦者眾。
《三字經》一書,舊傳由南宋王應麟(1223-1296)所著,一說作者為宋人區適子,或謂明人黎貞。全書兼收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以三字一句,四句一組,朗朗上口,甚便於誦讀,頗有助孩童了解傳統國學知識與歷史故事,以及當中蘊涵之人生道理。本篇謹導讀其中片段,以略窺其論教育之旨,其文如下:
養不教,父之過ヾ。教不嚴,師之惰ゝ。
子不學,非所宜ゞ。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々,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ぁ。
為人子,方あ少時,親ぃ師友,習禮儀。
綜上所述,《三字經》謂人應從小用心求學,並能尊師敬友,守禮合義。其立論端正,且能善用音樂原理,以三字一句,將道理配上旋律,朗朗上口,易於背誦。在現行兒歌或流行歌中,其實亦不乏言之有物者,家長與教師或可擇而引用,並以《三字經》一類蒙學教材為輔,通過韻律,助孩子提升學習興趣,使其潛移默化,啟迪智慧。
譯文
撫養而不教育,這是父親過錯。教育而不嚴格,老師懶惰失職。
孩子不肯學習,實在太不應該;幼年不肯求學,老來有何作為?
玉石不經琢磨,不成有用器物;人不通過學習,不會明白事理。
所以作為子女,從小就應做到:主動求教師友,用心學習禮儀。
註釋
ヾ 過:過錯。《說文》:「過,度也。」段玉裁注云:「引申為有過之過。」
ゝ 惰:懶惰,此指責任心不強,於教有所懈怠,未盡師道。《說文》:「惰,不敬也。」
ゞ 宜:適宜,應該。古文字「宜」象俎案上置有肉塊,本義為陳放牲肉於俎案,後成為一種祀典專名。《爾雅》:「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謂之宜。」菜餚完備,則適宜祭祀,故引申而有適宜之意。
々 琢: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此處引用《禮記.學記》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ぁ 義:正義,儒家認為人應遵循的行為規範。案:「義」本指自己的威嚴儀容,《說文》曰:「義,己之威儀也。」至於仁義之「義」,本字實當作「誼」,《說文》曰:「誼,人所宜也。」即適宜說的話,引申為適宜做的事,再引申為正義。
あ 方:介詞,表示時間,相當於「在」、「當」的意思。《素問》:「方其盛時必牷C」
ぃ 親:親近。《說文》:「親,至也。」段玉裁注云:「情意懇到曰至。」「情」本指親自前往,故有親近之意。此處作主動求教解。■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