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漢語詞典】一年分四季 各佔三個月

2018-04-18

(續3月28日期)關於一年四季的劃分,中國古代是以每三個月為一季,即以夏曆正月至三月為春季,四月至六月為夏季,七月至九月為秋季,十月至十二月為冬季,但也有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的。這和國外的情況有些不同。歐美各國,通常都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開始;由於公曆1月在一年中最冷,7月在一年中最熱,所以將1月作為冬季的中心月份,將7月作為夏季的中心月份,即以公曆3月至5月為春季,6月至8月為夏季,9月至11月為秋季,12月到次年2月為冬季。

當然,由於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冷熱時節長短不一,上述各種辦法有時並不切合實際,因此現今氣象學界多主張用候溫(5天為一候,候溫就是每5天的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候溫大於22℃的為夏季,小於10℃的為冬季,介於兩者之間的分別為春季和秋季。

《爾雅.釋天》有云:「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據郭璞注:春季「氣清而溫陽」,因稱青陽;夏季「氣赤而光明」,因稱朱明;秋季「氣白而收藏」,因稱白藏;冬季「氣黑而清英」,因稱玄英。另外,古人還慣於以青、朱、白(素)、黑(玄)四色與四季相配,稱春季為青春,稱夏季為朱夏,稱秋季為素秋,稱冬季為玄冬。

《爾雅.釋天》又云:「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收成,冬為安寧。」發生、長嬴、收成、安寧也是四季的別稱;長嬴亦作長贏。

東陸、南陸、西陸、北陸四者本是太陽在一年四季裡行經的方位,後來用作春夏秋冬的代稱。《隋書.天文志》中說得很明白:「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在古籍中,秋季的別稱特別多。古人用五行學說說明季節演變,秋季於五行屬金,樂音配商,色尚白(素),用此數者組成的詞,如金秋、金商、金素、商秋、商素、白商、素商、高商,都指秋季。

古代以每三個月為一季,也就是說,春夏秋冬四季都是一樣長短,為此又給夏曆一年十二個月排定了次序,即以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

古書上常見三春字樣,其含義有三,須視具體情況而定:一是指春季三個月,即孟春、仲春、季春的合稱;二是單指春季的第三個月,即季春;三是指三個春天,即三年。三夏、三秋、三冬同此。古書上有時又可見四孟字樣,是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的合稱;四仲、四季同此(與春夏秋冬合稱四季不同)。

書籍簡介︰

文言文是不是很難?其實漢語詞彙古今雖有差異,也有繼承。要準確掌握詞義,辨別古今詞義的異同,才能讀懂祖先留下來的著作文章。漢語歷史悠久,文言成語、典故一向生動精練表現力強,大多數在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時不能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不妨嘗試窮源溯流,把來龍去脈了解清楚。■資料提供︰商務印書局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