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區區有遊情】啟德本為房地產 日軍拆村建機場

2018-05-09
■啟德機場的名字來自啟德濱。 資料圖片■啟德機場的名字來自啟德濱。 資料圖片

獅子山挺拔,香港人堅毅,這是香港精神;然而,最能代表獅子山精神的,不是黃大仙祠,而是啟德河。

啟德河的盡頭是啟德機場舊址,一切都從這裡開始。很多人均知道,啟指何啟,當時的華人領袖;德指區德,當時的富商兼何啟姻親。一般人因此就以為何、區二人是興建機場的發起者,至少,機場是紀念他們;但事實上,那是美麗的誤會。

起初,何啟、區德要發展的不是機場,而是一項房產項目,名叫「啟德濱」。

精英陷財困 建洋房賺錢

其時,辛亥革命前後,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令香港出現了居住問題;另外,何啟自己,雖貴為醫生、律師、定例局議員,卻出現債務重重、生活拮据。

他當時參與了姊夫伍廷芳提出的九龍灣填海計劃,認為倘在該地填海建屋,建的是當時九龍缺少的高級西式洋房。那一方面可以解決住屋問題,另一方面可留住從內地來的精英,當然,又可解決自身的經濟困境,那是一舉數得的。

於是他聯同姻親區德以及一班友好,向政府申請了「啟德濱」計劃,濱者,海邊也。打算在啟德河附近(當時應叫鳳凰河,因獅子山下有鳳凰新村),打造一個城市花園,工程預算分三期完成。

工程未動工 何啟已病逝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14年,工程尚未動工,何啟就不幸病逝了,時年只55歲。他死後,未圓的夢只得交由區德完成,區德為紀念亡友,就把經營的公司命名為「啟德營業有限公司」。

填海工程於1916年開始,第一期於1920年順利完成,地方包括現今的啟德道一帶和太子道東前段。

從舊照片看來,啟德濱的洋房建在太子道東西北邊,背山面海、戶戶東南,風水極佳,那本來是不錯的商機。可惜,天意再弄人,區德亦於1920年病故,之後,第二、第三期工程即遇上困難,先是房屋離市區太遠,交通不便,行情滯銷;不久又遇上省港大罷工,全港百業蕭條,第三期工程更是胎死腹中,公司終於財困倒閉。

政府不得已於1927年接收了啟德濱,幾經波折,該處曾為飛行學校、空中運輸機場、空軍機場等用途,最後將之發展成為香港機場。

1930年,機場落成,政府將之名為「啟德機場」,原因並不是為了紀念啟、德二人,而是因為該處位於「啟德濱」。

1942年,侵佔香港的日軍為擴建機場,把附近的村落和啟德濱的房屋均拆掉,把建築材料用作為鋪設新跑道,使啟德濱的遺蹟蕩然無存。及後,港府進一步擴建機場,原有的停機坪、跑道均有轉移。而今,只留下啟德道和啟德河。

計劃雖失敗 對港貢獻大

何、區二人的啟德濱計劃雖然失敗,但他們對香港卻有很大的貢獻。一時之成敗,何足以論英雄?何啟雖然早逝,但他創辦了「香港西醫書院」,培育了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又訂立了保護宋王臺條例,禁止人們在聖山取石,保護了宋王臺原石。

至於區德,他雖然無力挽救啟德濱,但他在遺囑中捐了一萬港元在啟德濱興建一所現代學校,使華人能受西式教育,那就是現今的民生書院了(戰後方搬到東寶庭道)。

「民生書院」的取名,是紀念兩位捐款者的,其中一個就是區德,字澤民,另外一位是莫幹生。該校的創校校長是黃映然先生,他的兒子黃麗松博士,是香港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1972-1986),他就是在民生書院完成中小學課程的。

變幻並不可怕,機場搬走了,但不久就有沙中線,沙中線連接高鐵、新機場,與世界接軌;啟德濱拆掉了,但不久就有啟德發展計劃,住宅數目更多、設備更完善。啟德道並不寂寥、啟德河仍涓涓細細。城市花園的夢想並未破碎,乃由後人堅毅承繼。

下期續寫黃大仙文化公園,啟德河中游。■松睿 退休教師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