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貝類是本港最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約有2%的亞洲人口受此困擾。患者通常對龍蝦、蠔、青口及扇貝等海鮮產生急性過敏反應,嚴重者可導致休克及哮喘發作,現時仍無法根治。中大醫學院近日發佈貝類過敏與低致敏原DNA疫苗免疫法,透過注射載有低致敏原的疫苗,可減低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屬性的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在實驗的小鼠中,有一半會產生抗體。
八十後的Yan患有貝類過敏,會呈現長「風癩」(風疹)、肚瀉及氣管收縮等症狀,喘不過氣來,急需送院。
她說,曾5度因過敏而入院,為預防誤食貝類過敏,平日也會隨身攜帶「救命針」,「有時吃其他東西,不小心會吃到貝類,或者廚師炒菜前煮過貝類也有影響。」
她多年來西醫及中醫也看過,仍無法克服貝類過敏。
主要致敏原為原肌球蛋白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團隊最近研發出減低貝類過敏的免疫療法。團隊解釋,引致八成貝類過敏的主要致敏原為原肌球蛋白。當患者進食或接觸貝類食物,其體內產生的免疫球蛋白IgE,會與原肌球蛋白產生反應,刺激人體釋放各種引發症狀的化學物質。
博士後研究員衛懿欣表示,與雞蛋及牛奶等過敏不同,現時未有針對貝類過敏的脫敏治療。
她解釋,實驗把低致敏原MEM49放在基因(DNA)載體,注射至患有貝類過敏的小鼠身上,令小鼠體內IgE水平大減逾七成,而其小腸內的炎症效應細胞亦下降。同時,小鼠的調節性T細胞增加,更有一半的小鼠產生抑制性IgG2a抗體,有助減少IgE。
料此階段兩年後完成
衛懿欣續指,為進一步使用在人類身上,研究團隊根據美國FDA標準,建立臨床適用的DNA載體,優化DNA疫苗。現時團隊正招募患有貝類過敏的中國籍病患者,並進行身體檢查及抽取血液,以抽取血液中的單個核細胞進行實驗,預計此階段在兩年後完成。
她又指,實驗的下一階段將能證實成效及安全,並會測試疫苗停留在體內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