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中環有條紅毛嬌街

2018-05-19

■ 葉 輝

港府在1842年接管港島之後不久,華人聚居與營商之地,稱為「中市場」(Middle Bazaar),沿兩條山溪而建,就在1844年4月,德國牧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又名吉士笠)獲委任為撫華道,據他所統計維多利亞城的華人數目,「中市場」有2,747人、254間商舖,木搭寮屋乃有不少妓寨以及賭檔;首任港督砵甸乍(Henry Pottinger)有感於品流複雜而影響歐洲人住宅區,遂收回土地及大規模遷移華人至太平山區,然後拍賣此地段。

當時「中市場」華人聯署反對搬遷,港府以免地租五年,此事暫且平息;但同年9月夷平「中市場」的樓房,此為港島史上首次重建;翻查業權資料,閣麟街民房遺蹟就在內地段(Inland Lot)第104號,在1844年拍賣,其後幾度易手及分拆,分別在1847及1848年由蘇格蘭人德忌利士.拉畢克(Douglas Lapraik)購入。

德忌利士於1843年來港創立德忌利士洋行,購下香港仔臨海地皮以興建船塢,又開設德忌利士輪船公司參與建設黃埔船塢,在中環擁有大量物業,復在薄扶林興建德忌利士堡(Douglas Castle)為寓所;他於1862年捐款興建畢打街大鐘樓,而中環的德忌利士街亦以他命名。

德忌利士1847年7月將內地段第104號A,即吉士笠街2至10號,售予美國船長安德葛(James B. Endicott);船長在1852年以信託形式將此物業贈與華人女子吳阿嬌;她又名「紅毛嬌」,從1842年至1852年與船長同居,誕下五名子女,當時受洋人照顧的婦女被稱為「受保護婦女」(protected woman);吳阿嬌販運鴉片,二十多歲就直搗海盜巢穴與十五仔談判;投資房地產獲利甚豐,從而成為「受保護婦女」首領;生平收錄於《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有此描述:「吳阿嬌又作吳阿姑、吳亞嬌,又稱紅毛嬌,活躍於一八五零至八零年間。香港開埠初期,外國人由於生活上的需要,不得不借助於當地的華人幫忙。可是華人大多不願意為外國人提供服務,認為這樣做是自貶身價,只有當時處於賤民地位的蛋家人(居住在船上的人)不避嫌疑,幹起替外國人補給的工作」。

據已故史家施其樂牧師(Carl Smith)研究所得,在十九世紀中期,閣麟街、吉士笠街、嘉咸街及卑利街一帶華洋雜處,眾居華人、印度人、巴斯人、澳門葡籍人、歐洲人,也有妓女及「受保護婦女」;相對西面近太平山街的純華人區及東面的洋人商業區,此一華洋雜處的社區被他形容為「中間地帶」(in between area),較適合有特殊身份的婦女居住,也方便她們的保護者出入,以免尷尬。

吳阿嬌在1852年來港定居,一直住在吉士笠街2至10號地段,而由於她曾居於吉士笠街,故其後又名「紅毛嬌街」,由於此一地段屬安德葛所立的信託基金名下的資產(德忌利士為託管人),即使吳阿嬌因投資過度而於1878年3月破產,她與女兒仍得以繼續在那裡居住;直至1914年,信託基金始重歸安德葛後人名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