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鳴
學生在考試,有段空閒的時間,於是遨遊網上,偶見陳凱歌的《妖貓傳》,立時想起夢枕貘來。看了片頭,果然是改編自夢枕貘的《沙門空海之唐國鬼宴》。
這部作品,為數四卷,應有近百萬字。二零零五年已有台灣遠流的譯本,譯者林皎碧,台灣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剛出版時,我便買來看了。當年的感想是,夢枕貘將歷史套進了他的玄幻之筆,寫得甚有意味,尤其行文流露出來的佛法心經。
日前在書坊,竟見四大卷的《沙門空海》,以新版面世,譯者也是昔時人,拿起一看,果是相識,但內容已模糊了,歸家尋不到舊書,遂大破慳囊,買了。
陳凱歌的《妖貓傳》,評分不高,也不見有什麼好評。但電影佈景的華麗氣勢,將盛唐的極樂氣氛,確是拍了出來;而市井的景象,也非粗製,一絲不苟的人間景象,決非一些馬虎電影所及。最重要的還是,陳凱歌大刀闊斧,斬去書中不少情節,聚焦於空海和白居易兩個人身上,由這兩人深入解謎,解出所謂楊貴妃之死。
反之,原著中有一重要人物橘逸勢,卻沒有了。空海是年輕的日本修行僧,為圓師命而入唐求密宗大法;橘逸勢則是以遣唐使身份,遠赴長安的日本儒生。兩人分屬好友,尋求真相而出雙入對。換言之,《妖貓傳》將橘逸勢這角色,由白居易代替了。
《妖貓傳》劇情緊湊,熱鬧非常,卻沒有了原著所要表達的微言大義。夢枕貘是借角色和故事,探究一些佛法的主題;書中,可見他對於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有深層的看法。而這些,在《妖貓傳》是看不到的。還有,除了白居易、李白外,原著中的文學大家如柳宗元、劉禹錫、韓愈等都付諸闕如。當然,這是電影,不是文學作品。陳凱歌改編的成績,應是不錯了。至少我看時,也感滿足;只嫌飾演空海的「木」一些,呆板得不似是個「驅邪僧」。
據說,夢枕貘在《妖貓傳》開拍前,曾到片場參觀搭景,看到陳凱歌搭建的唐城感動萬分:「我在裡面走的時候,情不自禁就流淚了,三十幾歲的我還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作家的工作,那時候就對中國文化有興趣,所以看到搭好的景就百感交集。我看到現場工人在搭景,我就說讓我也加一塊磚頭吧,我想加入搭景的過程。
不過我想,陳凱歌只是拍了《沙門空海》的故事,而沒有拍出夢枕貘要表達的意念。正如那壯麗的唐城長安,只得其「表」而得不到其「魂」。這一點,夢枕貘應該是知道的。
《沙門空海》是夢枕貘耗時十七年的作品,可歸入歷史玄幻小說類。他擅長以對白、細節來塑造人物;從譯本來看,文字簡單、乾淨,這應是忠於日文的,由此可見夢枕貘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