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立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長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官熱民冷」的問題,不少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對大灣區發展欠缺認知。幫助香港青年了解大灣區,並為港青赴灣區發展打造便利條件,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一個有關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發展的民調於2017年6月至9月進行,結果顯示,仍有57%的青年不願前往大灣區發展,其中,57.2%的青年不了解大灣區,42%的青年不想離香港太遠。這顯示港青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識並不充分。
冀出台新政策助港青發展
對此,特區政府作出不少努力,特首林鄭月娥在3月底至4月初,前往深圳、中山和珠海三地考察,近日又赴廣州及惠州考察。期間林鄭向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提出,三地政府應「抓重點、求突破」,爭取在區內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要做到互聯互通,令人流、物流、資金流及資訊流全面流通,以及讓香港的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特區政府未來亦會加強大灣區的推廣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台,新一輪建設將陸續上馬,成為香港經濟再起動的新引擎,更為香港青年提供大量機會。只要將香港的科學、深圳的技術、珠三角的生產,以及國內外的市場和資金這四個要素結合起來,就能發展創科產業。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愈趨成熟,各市亦致力廣聚天下英才,以助當地發展。香港社會應抓緊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推動兩地合作。
國家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推動創新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其後出台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列出一系列與香港合作的措施,如組織實施高水平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推進科研設施向港開放、加強內地與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及科技園區合作等。筆者冀望大灣區能夠出台新的利港政策,協助港人在內地發展。筆者建議提升港人在大灣區內的國民待遇,出台置業優惠政策,放寬香港青年在內地的置業限制、銀行貸款限制;讓港人享有基本養老及醫療保險、子女教育、落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成立兩地政府合作的粵港澳大灣區專項創業基金,為港青提供資金支持;制定大灣區學歷、專業互認機制,鼓勵港青赴內地升學、就業;實現粵港澳電信網絡聯通,免除三地長途漫遊費用。藉此加強廣東和香港深化合作和融合,為港青赴灣區發展打造便利條件。
香港青年要把握時代機遇
為了成為更加開放的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各地正在努力研究提升灣區吸引力。在吸納全球優質人才和資源的同時,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更加便捷高效地流動。目前粵港澳灣區內各城市,都開始根據城市特色,逐漸規劃和明確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
此前,廣州市南沙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百企千人」工作項目吸納港澳大學生和完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準大學生」到南沙實習。三年來,已有自貿區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大型央企、外資企業等百家實習單位進行認定掛牌,開發出逾千個實習崗位。
近日,珠海市政府和企業代表特意來香港大學宣傳「珠海英才計劃」,就房屋政策而言,珠海市政府更向在當地發展的人才贈送一套住房的50%產權,另外一半由政府持有,以積極滿足在當地就業、創業者對住屋的需求。屬於頂尖人才的就業、創業者可免費申購這種共有產權房屋,全職工作8年後便可免費獲贈全套住房。
特區政府也要作出相應配合,制定優惠措施推動青年人放膽北上發展。特區政府一直想發展創新科技,而內地城市如深圳等,在創新科技的發展比香港行前得多,特區政府應加推如創新及科技基金等的優惠政策,鼓勵香港青年實踐創業精神。
香港從來不缺人才,卻欠市場,大灣區規劃開放了一個超過6,000萬人口的市場,正是香港青年創業的機遇,港青何不近水樓台先得月,搶佔先機?隨着今年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等多項大型交通基建相繼落成,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之間將實現「一小時生活圈」,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工作將更加方便。大灣區無論是置業或創業,灣區內交通優勢明顯,港青不必遠離原本的生活工作圈子,同時,亦能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而隨着政策不斷到位,港人灣區工作和生活也將成為常態,讓大灣區成為香港青年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樂土。
香港青年要把握時代機遇,勇於改變,接受新挑戰,迎接新機遇,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同時,香港青年也要善於把握自身獨特的生活背景和條件,用差異化塑造自身競爭力,在發展中謀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