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堯 香港群策匯思成員
日前港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就18個造地選項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不少建議引起社會爭論,與覓地發展的目標南轅北轍。既然社會就覓地發展的選項未有共識,何不廣闊思維,好好運用市區重建局的角色,協助公務員合作社重建,以增加市區住屋供應。
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單位,乃港府50年代成立的房屋福利計劃。當年政府以特惠價格批出土地,讓合資格的公務員以合作社形式建屋,並獲得政府貸款支付地價及建築費。至計劃終止,238個合作社已建成逾5,000伙主要集中於市區的單位。只是這些單位目前樓齡已達數十年,如當年的公務員有意重建物業,得先需要取得整個合作社七成半成員同意,同時向政府補回地價,才可解散合作社令物業分契自由轉售供發展商收購重建。
大家必須理解,要一位80多歲的老人處理重建物業的各種法律程序已非常困難,他們更沒能力應付動輒數千萬元補地價及重建費用。無可奈何下,這批市區舊樓遲遲未能重建。筆者深感既然港府覓地發展上已要考慮到遊樂場土地、維港以外填海等,市建局何不多做一點,主動收回公務員合作社樓宇的業權,再重建成「市區上車盤」供夾心階層安居樂業呢?
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而言,公務員樓大部分位於市區,雖未算得上處於「黃金地段」,但所在位置各種社區配套絕對較新界北區的各塊棕地更佳。以土瓜灣、何文田、紅磡等地的公務員合作社為例,這些樓宇既已有一定樓齡,亦未能充分利用地積比率,着實浪費珍貴的土地資源。假如以上地區的公務員樓能作出重建,配合港鐵沙中線的發展,定能提供更切合用家需要的房屋需求。
市區重建局這個具官方背景的機構採取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去年財政年度錄31.4億元盈餘,資產淨值為326億元,表現豈止「收支平衡」,更予人唯利是圖的觀感。誠然市建局在本身的限制下,要「做好盤數」實乃必要。但假如港府能在巨額盈餘的情況下多協助局方減輕其財政壓力,在行政上略為放寬其權限勇於開展工作,對推行市區重建也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