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資深評論員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日前試航。從公開圖片可見,該艦部分鞭狀天線尚未裝上,因而可以推斷,是次試航主要在於檢測其基本航行能力,如平衡、速度及航行反應等。換言之,重點在於最根本的動力系統。在隨後更密集的試航當中,才會進一步測試其複雜的電子系列,直到重型艦載機--「飛鯊」殲15或其改進型的起降試練完畢,前後需時也在年計。
國產航母亮相大連之前,外界都認為相較於舷號16的遼寧艦,有較明顯的改進。包括排水量、戰機起飛原理,都將會有所不同。到國產航母下水,由於和遼寧艦十分相似,還一度引起關心中國軍力發展的朋友失望。更因為從遼寧艦到國產航母的跨度沒有預料的大,而認為新航母的研製型號,不再是002而是001A。而眼前,部分官方、半官方媒體就直接稱國產航母為002。
無論是否符合國內軍事愛好者的願望,002項目仍然有其意義,國產航母比遼寧艦始終有所進步。以遼寧艦為基礎行漸進之路,也反映中國海軍建設航母的根本思路-先行盡速形成雙航母戰鬥群、形成實際戰鬥力,再於下一輪研製工作中求好、求全、求超越。事實上,在遼寧艦成軍一、兩年之內,中國海軍初始累積經驗之際,即開展第一艘國產航母試航,其進度比起已有航母實戰經驗的印度,實在快了不少,也算是建造此型過渡性航母的實際得益。
002項目的保守,在於該航母與遼寧艦總體佈局、排水量劃一;由於仍然使用滑橇式起飛 / 攔阻索起降,而相對於其不足六萬噸的排水量,作為全世界最大型艦載戰鬥機的殲15顯得既重且長,國產航母的起降效率、調動靈活度,仍未及美國核動力航母之半。這是在遼寧艦既有基礎上作有限度調整所必然付出的代價。
多項改進助增戰力
當然,國產航母也有所改進。這些改善之處從構想到落實,反映中國海軍航母專家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原設計的長與短,對如何發揮其戰力已有相當見解。事實上,不少軍隊的成與敗,都並不只是在於擁有某類、某型軍備與否,而是能否將其性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針對殲15既大且重的特點,遼寧艦排水量本不足夠,加上起降方式比美國、英國慣用的各種形式都佔地方。國產航母從外觀上看的最大變化,是盡量縮小艦島的體積,讓出更多空間予飛行甲板。據信,國產航母停機面積增加了5%-8%上下,除可多停一架殲15外,調度的效率亦有所提升,有利於發揮「中航母重戰機」的戰力。
國產航母內部的最大改進有二:其一自然是測試的動力系統,其二是艙室重劃。與其姐妹艦--俄羅斯海軍旗艦庫茲涅佐夫號一樣,遼寧艦用的是烏克蘭生產的大型鍋爐蒸汽發動機。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國產航母動力系統,加入了更多國人智慧,比遼寧艦上原裝的烏克蘭系統,性能要好不少。國產航母的航速稍有改善,讓重型艦載機的起飛更穩妥。同時,航母本身的航行表現,如續航距離、由冷機提升至極速的效率,亦將更見優勝。
從國產航母首度試航的效果可見,遼寧艦研製、生產的動力系統完成了預期表現,成為進一步試驗、試用的技術支撐。而關於艙室重劃的種種構想與好處,後文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