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習主席支持創科興港 引領香港轉型

2018-05-24

姚志勝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習主席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的重要指示,其意義首先是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表明中央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重心仍然是加快香港自身的發展,而不是將香港的人和產業向內地轉移。多年來,香港過於依賴傳統產業,經濟轉型舉步維艱。香港應該抓住習主席指示的重大契機,全面推動香港的產業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帶動經濟民生,為年輕人開拓空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24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的重要指示,在香港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和廣泛重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香港產業基礎狹窄,經濟轉型舉步維艱。習主席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實現創科興港,讓港人看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

中央支持香港加快發展創新科技

習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香港「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香港作為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經濟結構長期過分偏重於傳統的金融、貿易物流、旅遊等行業,創新科技發展明顯落後,導致增長乏力,轉型維艱,一遇到外圍環境波動,香港經濟就面臨嚴重困境,也對青年人的發展造成了障礙。

當今世界,創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已成為多個國家和地區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保持經濟活力的新模式。以新加坡政府為例,他們着重官產研緊密合作,政府發揮引領作用。2015年,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產值僅佔GDP的0.7%,新加坡則有2.4%。多年來,通過政府的引領、推動和協調,新加坡在運用創新科技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比香港走前了很多步。現在,中央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引領香港擺脫過分依賴幾個傳統優勢產業的局面,加快向高科技、高增值經濟發展的步伐,有利香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令產業佈局合理化,促進經濟基礎擴大,為改善民生和青年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大灣區是香港創科支持平台

香港創新優勢突出,基礎科研水平相當高,青年思維開闊,創意無限,但本地市場狹小,產學研之間的協作又未打通,未能確立自身的產業鏈,形成「上游強下游弱」的創科發展困局。國家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僅創科研發得到有力的資金支持,而且產品可透過與大灣區城市的協同創新和產業化技術對接,有利讓香港形成創科產業鏈,把源源不絕的香港創意概念推出海內外市場。具體來說,大灣區作為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持平台,可以體現在如下四方面:第一,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大灣區人口達到6,800萬,經濟總量有13,400億美元,超越東京灣的13,000億,成為僅次於紐約灣的灣區。這是比香港大近十倍的市場,也是進入全國13億人口市場的跳板。第二,深圳已發展成全國科研與創新產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被喻為「中國矽谷」,是香港推動創科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夥伴。第三,廣東省產業體系完備,東莞、佛山、中山製造業豐富多元,是全球經濟實力雄厚的世界工廠,可成為創科產業的製造業中心,配合香港的創科企業將創新意念量產化。第四,隨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相繼通車,蓮塘口岸開通,香港與整個大灣區距離縮短至「一小時生活圈」內,大大便利研發者、企業廠商來往兩地經營產業,加上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密集的機場群和港口群,更為產品銷售提供重要的交通物流配套,讓香港的科研成果通過大灣區輻射至全國以至全世界。

中央政策重心是促進香港自身發展

習主席指出,「一國兩制」構想提出的目的,一方面是以和平的方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另一方面就是為了促進香港發展,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中央對港政策的重心是促進香港發展,這是「一國兩制」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國兩制」成功的具體表現。習主席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表明中央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重心仍然是促進香港發展,以帶動經濟、改善民生,並發揮香港的優勢貢獻國家。有些人認為參與大灣區建設就是香港人和香港的產業向珠三角城市轉移,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