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海
人才是創科業發展核心要素,香港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入全球科技人才爭奪之中,創新科技署近期展開多場「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簡介會,並確定6月25日起接受申請。據「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規定,科技公司可透過快速處理安排,申請輸入海外和內地人才配額。首個運作年度輸入最多1,000名科技人才。計劃先適用於在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租戶和培育公司。 計劃規定公司的聘用比例為「3:2+1」,即申請公司每聘用3名海外專才時,須聘用1名本地全職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
國家倡導高質量發展,內地各省市不再將目光聚焦於單一的招商引資,而轉往重視人才興業、科技強市的新思路。為了吸引人才,去年以來,內地正上演一場風起雲湧的人才爭奪戰,這場別開生面、驚世駭俗的「大戰」,卻使人看到了今日中國敢於改革開放、破舊創新,敢於促進和鼓勵人才流動,開創科技興國的決心和勇氣。
湖北武漢去年春率先提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計劃,將建設250萬平方米以上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並出台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專科生4萬元(人民幣,下同)、本科生5萬元、碩士6萬元、博士8萬元;重慶痛下血本:醫學人才最高可拿到700萬元住房補貼;剛成為自貿區的海南求賢心切:推出「百萬人才進海南」計劃,到2020年吸引各類人才20萬人左右;西安持續加碼:今年3月22日,西安組織40多家重點單位進京引進西安本地急需的高端人才,當天,西安推出「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可在手機半小時辦妥落戶西安」的新舉措,屬優惠的第四次升級;上海放低身段唯才是舉:近兩年,上海先後實施12項國內科創人才引進新政,兩年內累計引進國內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逾7.5萬人,其中重點人才近9,000人;杭州面向世界廣招才俊:外國人才可享受7項出入境便利政策,創業資助最高可達1億元,優秀外國留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在杭就業並享受相應補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50餘城市以及山東、海南、江西、吉林、雲南等省份發佈了人才引進新政,各地「待士之意周,取人之道廣」,爭先恐後,奇謀迭出,令人嘆為觀止!當前的人才爭奪大戰,是在創新驅動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大潮中,地方政府人才意識日益增強,以人才興業,以人才強市,爭搶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抉擇,致使各地紛紛「廣栽梧桐樹,爭引鳳凰來」。
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求才若渴!讓筆者不禁想起毛澤東那句:「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也可以造出來」的名言。事實上,「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競爭是當今全球經濟競爭的關鍵,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為了吸引優秀人才,各國紛紛拆牆鬆綁,出台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吸引和挽留人才。面對全國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虹吸效應」,面對各地人才政策和投入比拚的白熱化,香港如何應對?
香港科技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很緊缺。儘管香港早在2006年已實施「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但是多年來收效並不顯著,不僅門檻很高,限制亦不少。港府似乎有擔心內地人過於熱心湧來無法應付的顧慮,欲迎還拒,門縫開得很小,每年只允許一千個申請個案。有人形容香港的引進人才計劃是一個「地點限制、行業限制、人數限制、綑綁限制」的計劃,不是沒有理由的。而最重要的是引進什麼類型和專業的人士,政府缺乏明確目標而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只偏重了文化體育方面專長的人士,而忽略了香港發展所急需的科技及有利香港經濟轉型、提升本地競爭力的專業人才之吸收招攬。
特區政府有意發展高新科技,香港必須將引進人才與建設科創中心以及產業轉型結合起來,今天的香港對此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深圳近十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功和成效,與深圳集中了全國一大批科技人才與先進的高科技企業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深圳的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毫不遜於香港,而海南方面則已公開跟香港叫板競爭人才,宣佈香港技術人才可永久居留海南了。香港不應該有點危機感和緊迫感嗎?
5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推出為期3年的新一輪「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此計劃仍規定年度名額受限制,優惠條件亦不見得有什麼過人之處,與內地各省市的同類計劃相比,仍未免顯得小氣和保守。香港需要進一步「革去舊例而惟才是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