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中國最年輕的這撥家長,以「焦慮」著稱。最近,這個焦慮病達到了一個小高峰--「搶C位要從娃娃抓起」。
先科普一下「C位」這個網絡潮語,C位最早是一個遊戲術語,C者的具體出處不詳,有說是源自「Carry」,也有說是來自「Center」,但翻譯成中文後都統一了:核心。也所以,C位的意思就是每一個遊戲戰隊中最主要的那個位子,是全場節奏的帶動者,是絕對主力。C位演變到後來也進入了日常生活,最著名的一個事件就是某女星在慈善晚會上站在了名氣比她更高的兩位當紅女星中間,而被各娛樂媒體諷為「搶C位」而成為熱門新聞。
說回今期的事件,據上海某媒體報道,一個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個頭處於中游」,但班裡每次拍照時,卻「總是站在靠邊的位置」。這位媽媽心中不滿遂把此事發進「閨蜜群」,更引發「熱議」,討論一輪的結果是當事家長更加猜忌,懷疑是不是自己「平時得罪了老師?」
據報道,該家長之後真的去找了老師,希望能讓自己孩子「往中間站一下」,而老師的回覆為:「你可以教孩子自己爭取啊﹗」這位家長之後接受了記者採訪,表示自己聽到老師的回覆後「有點懵」,問:「這是指搶C位要從娃娃抓起麼?」而報道發佈後,很多網友都把同樣的話反問回了家長,覺得家長才是那個一門心思要指揮娃娃搶C位的人。
連幼兒園大班照個相的C位都要搶了,這一代年輕父母,內心戲很多。
每天隨手一翻,就能看到各種戲精家長的新聞,比如上海某小學學生家長群裡因選「家委會」而大肆上演的履歷比拚戰,不知道的以為是競選CEO;比如之前寫過的教育鄙視鏈,家長不讓孩子和「沒有英文名字的孩子玩」;比如現在最流行的兒童興趣班是馬術、高爾夫球、茶道......
還記得去年,一篇題為《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的網文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是一對「反世俗」父母,帶着「本該」去各種早教班、學前班的5歲兒子,用「本該」買學區房的錢去周遊了世界。文章一開頭,就是三句近乎悲壯的排比句:「對不起,你咿呀學語蹣跚學步之時,媽媽爸爸沒有帶你去3W的早教班。對不起,你適齡踏入幼兒園之時,媽媽爸爸沒有送你去8W的雙語。對不起,當你即將入學之時,媽媽爸爸依然無法給你800W的學區房。」這三個道歉引起了太多年輕父母的共鳴,彷彿都可以看得見他們對着手機喉頭哽咽。然而,哽咽歸哽咽,早教班還是要上,雙語還是要學,800萬的學區房咬碎了牙也還得要攢錢,一邊唏噓一邊哀嘆「孩子還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
而重點是,這一切,並不見得和娃有多大關係,更不一定就真對娃好。這一切,只是滿足了家長們自己的「焦慮--抗焦慮--爽--新焦慮」的無限循環而已。家長們自編自導自賞自憐,過足了戲癮,也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父母離不開孩子。
滙豐的一項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顯示,有82%的家長已做好為孩子的成功作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一個失去自我的家長,除了搶孩子成長的C位,還能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