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桂輝
陳文龍(1232-1277),字德剛,南宋參知政事、著名抗元英雄,宋名相陳俊卿第五代從孫。原名子龍,生於福建莆田,逝於浙江杭州,是繼岳飛之後,與文天祥等忠烈齊名的愛國民族英雄。據人民網報道,6月9日上午,首屆杭州西湖陳文龍文化節,在陳忠肅公墓附近的杭州西湖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舉行。消息傳來,激活了我對這位故鄉古賢的追思。
老家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據史料記載,自唐以來1,200多年間,莆田先後湧現出2,370多名進士、12名狀元、14名宰相,有98人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立傳。那年,在莆田參加全國雜文學會聯誼會年會,會後在戰友老黃、老陳的陪同下,專程前往距市區西郊約1公里處的鳳凰山公園遊覽,公園北部豎立荂u文獻名邦」等九座牌坊,以圖文形式展示莆田歷代狀元、進士的風采。陳文龍便是其中的一位。
陳文龍身後數百年,讚譽他的詩文、佳聯不老少。我最欣賞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那副。清道光三十年(1850),林則徐在去福州台江「萬壽尚書廟」祭祀陳文龍時,特意題寫一聯:「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噬,與信國隆名並峙,十洲清晏仗神庥。」短短38個字,既把陳文龍與文天祥相提並論,又對陳文龍愛國精神予以充分肯定。
家鄉莆田,有句民諺--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陳文龍是莆田古人中,踐行這一地方風尚和傳統的標杆。據《興化府志》記載,陳文龍受其高叔祖陳俊卿的影響,「幼穎悟,苦學不厭,年未弱冠,即以精於聲律而馳名郡庠。20歲入鄉學,25歲入太學。咸淳四年(西元1268年)夏五月,廷對第一,狀元及第,初名子龍,度宗以其文章擅天下,御筆改名文龍。」並賜字「君賁」,意思是皇帝的股肱、衛士。
學而優則仕。按理說,陳文龍這位廷對第一的才子,走上仕途之後,可望宏圖大展。遺憾的是,適逢南宋皇朝風雨飄搖的危難之秋。陳文龍任職的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既是魚米之鄉,又是皇親國戚聚居之地,歷任官員到了這裡,免不了遭遇權勢人物干擾,以致很難秉公處理政務。陳文龍到任後,一方面,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另一方面,公開聲言,為官「不可以幹以私」。他言必行,行必果--革除弊政,秉公執法,不徇私情,關心民瘼。因為政聲卓著,所以「人皆憚之」。因而深得鎮東軍元帥劉良貴的器重,「政無大小,悉以詢之」,成為劉的得力助手。
陳文龍才華聞名天下,連大奸臣賈似道,也很賞識他,且以禮相待。《宋史》:「丞相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從理宗開始當權,到度宗時權傾朝野的賈似道,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極力培植黨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拉山頭、劃圈子。他察覺到「文章魁天下」的陳文龍受皇帝賞識後,便想把他納入小圈子、為自己所利用。於是,接連上奏朝廷舉薦陳文龍。短短幾年功夫,陳文龍祿星高照、步步高陞,從校書郎、著作郎、禮部員外郎等職,一步一步走上監察御史的職位。平心而論,與賈似道的舉薦不無關係。
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為人正直公道、為官光明磊落,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向正直耿介,且以為國為民為準則的陳文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受其蒙蔽,不違背原則。相反,對賈似道弄權誤國的行徑,義正詞嚴予以抨擊和揭露。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浙西轉運使洪起畏,在賈似道授意下,上奏請求實施「公田法」,一時之間,「史緣為奸,爭以多買為功」,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導致民憤四起、民怨沸騰。陳文龍上疏陳述得失,據理力爭,並要求嚴懲洪起畏。「公田法」軒然大波得以平息後,百姓拍手稱快,讚揚陳文龍「乃朝陽之鳴鳳也」。
「朝中有人好做官」,古往今來,多少官員為了實現飛黃騰達的夢想,削尖腦袋、踏破鐵鞋,唯恐沒有門路拉關係、沒有機會找靠山。一旦拉上關係,只要找準靠山,大都可以好夢成真、平步青雲。正因此,緊抱大腿者有之,甘當犬馬者有之,卑躬屈膝者有之,出賣人格者有之。作風正派、剛直不阿的陳文龍,敢於同有恩於己的權奸賈似道公開唱反調、堅決作鬥爭,贏得群眾好評,堪稱官員楷模。今天看來,單是這點就足以「垂史傳」了。
縱觀陳文龍一生,足以「垂史傳」的,還有很多。度宗三年(1267),元軍長驅直下,圍攻南宋國防重鎮襄陽、樊城。賈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馳援,卻臨陣逃遁。守將呂文煥降元,襄、樊重鎮相繼陷落。朝野震動,輿論譁然。賈似道蒲鞭罰罪、掩飾其咎,對范文虎只作降職一級、出任安慶知府的「處理」。同時,任命「曾多獻寶玉」的小人趙晉任建康知府,又讓賣身投靠的無恥之徒黃萬石出任臨安知府。陳文龍對賈氏結黨營私的醜惡行徑極為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陳賈之過失,並提出彈劾范文虎、趙晉和黃萬石三人。於是,觸怒了賈似道,被貶職到撫州。
在撫州任上,陳文龍初衷不改,清廉為官,深得民心。賈似道找不到藉口,就以官爵收買監察御史李可,以陳文龍「催科峻急」的莫須有罪名,於1275年11月將其罷官,他只好返回興化軍故里。這位潔身自愛、不移操守的名臣,卻因為忤逆權貴而被逐出官場,這既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疾風知勁草,國危見忠臣。居心叵測的賈似道兵敗之後,朝廷這才後悔當初沒有採納陳文龍的意見。於是,詔令宣召他進京。
可嘆朝廷雖然罷黜了賈似道,卻又起用投降派陳宜中為宰相。不久,元軍攻下了臨安北面文天祥據守的獨松關,附近的郡守縣令風聲鶴唳,爭相棄官逃亡。12月28日,陳文龍與文天祥、陳宜中等文臣武將商議,陳文龍主張背城一戰,陳宜中卻力贊議和。最後,謝太后採納了陳宜中的意見,遂於德佑二年(1276)正月,派人向元軍奉表稱臣。痛心疾首卻又回天無力的陳文龍,便以母老乞求歸養為辭,無限惆悵地回到了故鄉莆田。元兵陷福州後,派人勸降陳文龍,遭到嚴辭拒絕。陳文龍痛斬招降使的同時,傾盡家財募兵,打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旗幟,堅守興化城。後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元軍見勸降無望,便把陳文龍押往杭州。
「國亡我當速死!」從離開興化之日起,陳文龍就開始絕食。途中曾寫詩與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詩中寫道:「一門白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景炎二年(1277)4月25日,被囚禁的陳文龍,要求拜謁岳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岳廟時,失聲痛哭,哀慟悲絕,當晚死於廟中,年僅46歲,遺骨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裡,後人譽之為「福建的岳飛」。陳文龍的愛國情操、英烈氣概在海內外廣為傳頌,奉祀陳文龍的尚書廟,福州有十幾座、台灣有兩百多座。「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對陳文龍而言,可謂「歲月塵埃遮不住,久經沉澱垂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