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且說歷來本港旱災

2018-06-09

■ 葉 輝

話說1929年4至8月期間,港島極度依賴來自九龍的供水;港府估計九龍水塘群的存水量只有8,050萬加侖,僅足以應付全港三個半月用水量;遂從其他地區引入食水,以解決飲用水短缺問題;就在同年6月10至17日期間,從上海、福州、日本及珠海輸入84萬加侖食水。

港府更在溪流及山澗設立水泵,抽水至濾水池或直接注入水缸,每天約供水53萬至75萬加侖;另頒佈緊急條例,容許工務局徵用船舶及遠洋輪船運載及儲存食水,且要求不同部門與私營公司協助運水;英國空軍又試在集水區上空散播人工降雨的化學品,可惜徒勞無功;因此重開水井及水渠以紓緩缺水問題;1929年的旱災令港人認識食水對生存之重要,旱災引致數以萬計居民喪失工作,逾70,000人離港。

且說本港開埠以來曾多次制水,其中以1963年的水荒尤為嚴重,有報道指出全港水塘存水量僅夠43日之用;同年5月初港府警告若無大雨,全部水塘將在當年6月中旬乾涸;從1963年5月2日起,港府實施每日供水3小時,16日起改為每兩日供水4小時,6月1日進一步制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制水措施延至1964年5月,因颱風襲港帶來暴雨,始告取消。

就在制水期間,市民提水桶到街上輪候取水,成為生活重要環節,供水期間每戶人家都爭取時間開水喉煮飯、做家務等,令水壓微弱,部分高層居民要待下層關水喉,家中水喉才有水流出,「樓下閂水喉」之聲遂成集體回憶;1963年的大旱促使興建東江水供港系統,東江水1965年起供港至今,現為本港提供約七至八成的供水量。

本港有不少行業需靠大量食水,例如飲食業及洗衣業等亦為缺水苦惱,當時不少運油船轉為運水船,從內地轉送食水至港;1965年東江水輸港,以及1967年船灣淡水湖落成後,本港供水問題始得以紓緩;制水亦影響建築行業,當年有人鋌而走險以鹹水建造房屋,鹹水公屋醜聞遂於上世紀80年代被揭發。

其後於1974年、1977年及1981年發生三次制水,1977年水塘存水量急降,宣佈一級制水,1981年10月宣佈二級制水,每天只限兩個時段供水,遂令市民生活大受影響;因輪候爭水,街坊反目,甚至鬧上法庭亦多次發生,「樓下閂水喉」亦往往不絕於耳;其實早於1960年,廣東省寶安縣已與本港簽訂協定,每年由深圳水庫向本港供水50億加侖;1963年以後港府請求內地大量供水,同年12月,其時總理周恩來下令修築東江至深圳的供水工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