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越明
早前到上海小南門踏勘「梓園」遺址後,順道去看了相距不遠的「書隱樓」,是遺留在現代化大都市的另一處古建築。引領的一位老同事帶我登上近旁居民樓高層,先鳥瞰了一番「書隱樓」的大院格局。正門則在天燈弄七十七號,那巷子很不起眼,路窄又彎,若非地上有塊石碑說明,行人絕不會想到門內寬敞無比,別有洞天。
這座前後五進的大宅院建築,在周邊民宅中鶴立雞群,不同凡響。進入前院,一直走就到前廳,再穿過大天井,中間經過轎廳、十字牆、船廳、話雨軒、戲台及池沼、假山、花圃等,便是正廳,有長廊通往廂房和後院。一路上,還可見到古裝劇裡才有的「肅靜」、「迴避」等警示牌,說明曾經的主人身份顯赫。
四進即五開間的「書隱樓」,與寧波「天一閣」、南潯「嘉業堂」並稱,共享「明清江南三大藏書樓」之譽。仔細端詳,樓前的儀門頭刻有「周文王訪賢」的長卷磚;門頭上有一塊匾額,上題「古訓是式」,兩旁刻有「王母騎青鸞翱翔雲間」、「穆天子朝觀西王母」和「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磚雕;東、西各有磚雕屏風牆,一邊刻有「三星祝壽」圖,一邊鐫荂u八仙遊山」圖,人物神態各異,形象栩栩如生。再往裡走即五進,是呈「口」字形的起居樓房,從格局和外表就看得出上下尊卑。進入宅院最深處,彷彿身處時光倒流的氛圍,感覺陰森森,冷清清。
據說在全上海,「書隱樓」也是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建築群,自然大有來歷。整個宅院佔地逾二畝,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總共約有六七十間房屋,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原籍浙江平湖的大臣沈初耗資興建,歷時十三年才完成。主人為進士榜眼,深得皇帝器重,先任四庫全書館、實錄館、三通館副總裁,又親督數地學政,回京後任左都御史、軍機大臣和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要職。他過世後,「書隱樓」多番易手,最後為航運鉅子、商賈大戶郭紳擁有。偌大的庭院,現今僅在正廳住茪@人,是郭氏女性後裔。平日的冷清、蕭瑟,可想而知。
當日所見,門窗,斑駁殘破;樑柱,傾斜明顯;牆面,到處裂縫;傢俬,陳舊不堪。前廳的房樑搖搖欲墜,是用各種木料臨時支撐,而處於整個建築中心位置的正廳,破敗程度似最嚴重,十多米高的磚牆開裂達二十餘厘米,房樑的飾件和木雕恐難以修復,欄杆、隔窗、漏窗和匾額等亂堆在地上,而原來的磚地已變成了水泥地。更有甚者,是宅院外加蓋的樓房導致地基下沉,封火牆開裂,古戲台倒塌,周邊房屋出現傾斜。
這位老同事與郭氏一後人是小學同學,曾多次進出「書隱樓」,對其今世知之甚詳。據她說,1966年「文革」開始後,郭氏後人被掃地出門,街道辦事處將一家玩具廠搬進正廳,又在宅院牆外開辦一家辣醬廠。玩具廠經營了十年,直到「文革」結束遷出,而隔壁的辣醬廠巋然不動。故此,有份繼承產業的郭氏後人堅稱,「書隱樓」損壞並非他們之過,實係「文革」中建廠造成。
儘管早在1987年,「書隱樓」已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因為畢竟屬於私產,長年未得到有效的保護。有熱心人士不忍目睹其飽受風雨侵蝕而破敗下去,多方設法向政府陳情直至北京最高層。1995年和2004年,區、市政府先後出資進行初步維修,主要採用臨時加固措施,使樓宇狀況不致繼續惡化,而整個建築的修復和完善還排不上日程。
這一晃,又十多年過去了!近日滬上傳來消息:市政府與郭氏後人達成協議,保持產權不變,另外為其安排住房,由政府出資全面修復後向公眾開放。大概用不了太久,多年默默無聞的「書隱樓」會由冷變熱,不斷有遊客慕名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