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揚州炒飯

2018-06-22

何冀平

世紀「金特會」的午宴餐單中,除了美式牛扒、韓式小菜,還有兩道中國菜,其中一道揚州炒飯,這兩道菜來得有心思有智慧,明眼人一望即知內含深意。政治的事這裡暫不多議,揚州炒飯出現在這場萬人矚目的宴席上,倒為那件丟人的事爭回不少面子。

揚州,自古富庶之地魚米之鄉,相傳隋煬帝南巡到揚州,愛吃一種碎金飯,就是蛋炒飯,揚州炒飯自此名揚天下。話說2015年10月,揚州幾百名廚師製作了一「罈」「揚州炒飯」,準確說應該是「壇」,大小像一個能圍下四五十人的花壇,飯的總重量4,192公斤,成本花了14萬,刷新健力士世界紀錄。時隔一天,這一「壇」揚州炒飯,被送去餵了豬。再過一天,健力士世界紀錄官方表示,由於本次挑戰活動浪費食物,宣佈其挑戰紀錄無效。

炒飯分三部曲,一米,二蛋,三序。米是炒飯的根本,米要用乾鬆少油的泰國米或者絲苗,油亮圓鼓的櫻花或者東北大米都不適合;蛋可以先打散下熱鍋,也可以整個蛋下鍋,用鍋鏟大致搗碎,為吃到大小不一的蛋白蛋黃;次序可先炒飯,後加蛋,也可先把蛋炒成蛋糊,迅速加入冷飯與蛋一混,粒粒米皆沾滿金黃蛋汁,這就是所謂的「金裹銀」。炒飯看似簡單人人會做,但要炒得好,其實最難,舊時大宅門或者王府皇宮選大廚師,先考一道蛋炒飯。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大小城市飯館酒樓遍佈,世人不好意思自稱食家,便說是「吃貨」,倒也恰當,吃的大多是粗貨。民以食為天,飲食的事大過天,中國飲食向來是有學問的人出主意,會幹的人去實現,名菜「潘魚」,就是清末狀元潘祖蔭的發明。吃的人不會吃,做的人沒有知音,不再鑽研進步,飲食愈來愈不講究,根源是文化的缺失。

十幾年前下榻江南小鎮時已入夜,走出酒店黑蒙蒙一片,街邊只剩下一間尚未打烊的小店舖,看看菜牌,叫了一盤揚州炒飯,也就三五塊錢。廚師從放養魚蟹的玻璃缸裡,撈起一把已經不太會跳的小蝦,剝了頭和皮,順手切幾片大b、鮮筍、青豆,配上嫩黃的鮮蛋,撒一點火腿碎,片刻,熱騰騰炒飯上桌,清爽鮮美,味香色全,那叫揚州炒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