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上月,我參加了培僑中學的畢業典禮。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該校校監曾鈺成和大會嘉賓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的演說和他們的態度。
曾校監其實並不算是演說,而是像一位介紹他的嘉賓給在座各人認識的主人家。可能是當了立法會主席多年日子有功,對於主持大局和抓牢台下觀眾的注意力經驗豐富,他能夠談笑自若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介紹嘉賓出場前的話中突出嘉賓獨特之處。我欣賞他的是,雖然他的話不多,但他一直是在與台下觀眾溝通,而非將自己要說的話單向地照稿讀出了事。
陳智思是一位令我洗耳恭聽的演說者。坦白說,要我這種「夜行動物」在星期日早上正襟危坐地在學校禮堂內聽演說,若我沒有睡倒或遊魂已經是很難得了。可是,這次我竟然細心聆聽陳先生的演說。到底他的話有何吸引?
首先,是他的選題。陳先生知道當天其演說對象是一班高中畢業生,所以他選擇了跟他們的前途息息相關的話題。別以為這是基本事情,君不見多少人從來不理會置身的場合或演說的對象,只會將他想說的話,或就他的立場和位置應該要說的話說出,觀眾是否有興趣並不是他擔心的問題。陳先生關心畢業生的前途問題,所以他跟大家討論思考和計劃未來。
第二,他以個人的遭遇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他告訴大家他是一名藝術學生的原因原來是與他年輕時患病有關。為了可以在病榻中繼續求學,他修讀了藝術。他這段往事可以鼓勵年輕人無論在任何景況中,只要不忘求學的初衷,定然可以成功。
第三,他的談話內容發人深省。其實,他告訴大家他修讀藝術的一番話的更重要訊息,是想提醒這班小伙子不要以為要有美好的將來,便只能狹隘地選擇商科、醫科等學系,因為他就是一個唸藝術而成功的例子。陳先生說到這時有點期期艾艾,因為他不欲標榜自己是成功人士,這是勝而不驕的美德。他所說的話亦有事實可證,因為他是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可以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香港現時正大興土木,建設不少文化藝術場館。硬件是有了,但軟件呢?人才呢?待這些場館一一落成後,不就是今天這班年輕人大學畢業,開始投身文化藝術界接棒之時?陳先生自己當然是有遠見的,但他恐怕中六畢業生沒有,所以他專程到來,苦口婆心地提點他們。雖然我這名戲劇藝術畢業生至今還是營營役役,我仍然支持他的論調。還有,他固然肯定中國的重要性,但同時亦意識到隨着「一帶一路」的發展概念,一向與香港淵源甚深的東南亞國家亦不可忽視。所以,他叮囑畢業生亦要放眼東南亞,給自己海闊天空的發展空間。
第四,他的態度非常誠懇,對年輕人關懷甚殷。他與曾校監一樣,手上都沒有稿件,與觀眾之間沒有隔着一堵牆。他像是一位前輩向後輩分享他的經驗和看法,再為他們指點迷津。即使我這名不算沒有社會經驗的人,也被他的誠意打動。
還有,曾、陳二人在頒發證書和獎項給學生時的身體語言教我折服。我整輩子曾經六次在禮台上領取畢業證書,每次只會是我走到像生了根似的嘉賓面前,從未試過或見過像這兩位先生般逐一走到每名學生面前與他們握手和遞上證書。即使他們都是香港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和暫時比畢業生高出不知多段的前輩,他們所展現的卻是謙謙君子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