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長遠填海無可避免 中短期多管拓地

2018-07-07

楊莉珊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特首林鄭月娥表態支持填海,她指填海並非增加土地供應的唯一方案,但長遠而言大幅填海是無可避免,她同時強調,任何其他可行方案都會考慮。的確,長遠提供足夠土地,填海無可避免,同時中短期應增加土地供應,不同途徑、多管齊下開發土地。

最近進行的土地大辯論,許多社會人士都傾向通過填海來取地。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填海造地是政府不可逃避的選項。她出席立法會質詢環節時補充,隨茩輕鉹H口極速老化,香港須開拓更多土地建屋。她直言填海雖不是唯一的方案,但香港無可避免要有大幅填海才可提供到長期的土地供應。特首透露,她將會在今年十月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就房屋和土地問題提出一些新方案,包括在維港以外填海。

反對填海忽視長遠發展

當然,社會上必然有人反對填海,例如有環保人士一刀切反對填海。一些反對派政黨出於選票考慮反對填海,聲稱填海會加重附近社區交通和基建壓力,實際是想討好區內選民,避免填海建屋拖累區內樓價。要看到,填海對海洋生態難免有影響,但現代技術可減少生態破壞,在生態價值較低的維港以外海域填海,是值得考慮的務實選項,不應一刀切反對,至於反對派政黨就更應放下私心,以香港生存和發展前途為重。

反對派議員指林鄭推出「六招」後表態支持填海,是要將房策新招的土地需求與填海扣連,利用務實性民情「借艇割禾」,又指責林鄭「長官意志」凌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諮詢云云。這暴露反對派罔顧「務實性民情」和香港長遠生存和發展前途,拖延和阻撓特區政府拓地建屋。

填海能創造大片土地

新加坡非常積極填海造地,1960年土地面積僅得581.5平方公里。2017年已升至721.5平方公里。香港在同一時間內,土地面積由1,020平方公里僅增至1,111平方公里。香港房屋用地在2016年只得7,660公頃;新加坡房屋用地在2010年已有10,000公頃,比香港多達三成。

由於反對派和環保團體反對填海造地,香港填海造地數量在過去15年大大減少,由1985年至2000年的超過3,000公頃,驟降至2001年至2015年的690公頃,這亦是導致香港發展用地供應出現落後的主要原因。

長期而言,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是在維港以外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與興建新市鎮。過去,香港的新市鎮發展,不少都是由填海產生,例如沙田、荃灣、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涌等。填海能創造大片土地,方便作出整全的綜合規劃,而且不涉及收地和重置,土地供應時間更易掌握。

特區政府在早前的研究中物色了5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屯門龍鼓灘、北大嶼山的小蠔灣和欣澳、沙田馬料水及青衣西南,作進一步研究,合共可提供四百五十公頃的土地。另一個填海方案,即東大嶼都會,是《香港2030+》提出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水域興建一個面積一千公頃的人工島,以發展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及智慧型新市鎮,改善香港的住屋和就業機會的空間分佈。但不論是近岸填海或人工島,要面對的挑戰不少,主要是反對派和環保人士批評填海會影響海洋生態。

儘管填海造地不能一蹴即就,需要經過可行性研究、規劃、環評和其他法定程序,需時10年或以上。但香港就長期而言,要解決土地緊缺問題,必須排除干擾填海造地。

多管齊下開發土地

當然,填海只屬中長期造地選項,解決不了未來10年將會出現的800公頃土地缺口。政府支持填海之餘,應該增加土地供應的不同途徑,多管齊下開發土地,填海、公私合營有效釋放農田、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舊屋h重建,應該是必然選項。希望社會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並參與有關土地開發的討論,為解決住屋難題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公私營合作無疑是短中期內增加可發展土地供應的有效方法,公私合營有效釋放農田絕非「官商勾結」,只要堅持依法辦事,保持高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即可釋除公眾對「官商勾結」的疑慮,加快覓地建屋,滿足市民對住屋的殷切需求,相信社會可理性接受;利用郊野公園內少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公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亦是短中期拓地有效方法;香港市區有很多舊式公共屋h,因種種原因而不能起得太高,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政府應研究加快市區舊屋h重建以及放寬市區土地的地積比,以釋放更多市區土地和房屋供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