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先秦至漢魏的鄉論與國家

2018-07-07
■卜憲群教授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卜憲群教授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

■ 卜憲群

編者按:應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的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教授於7月6日到訪中文大學,作了題為「『鄉論』與秩序」的演講,本文為演講摘要。

鄉論是鄉里基層社會(包括地方州郡縣)對鄉里人物及其行為、王朝政治的一種輿論評價,存在於中國古代社會。這種評價構成了特定時期鄉里社會的輿論氛圍和鄉里意識,也與國家秩序存在荓K切的互動關係。發達的鄉論出現在東漢,但其淵源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傳說時代。我國歷史上自國家產生後,民間鄉論就以各種形態延續下來,體現出中國歷史的特色。西周貴族制下「國人」議政和「國大詢於眾庶」的政治傳統,是原始民主制的遺存,也是鄉論的萌芽。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權力向基層延伸,鄉里行政體制開始建立,國家權力與民間輿論互動的政治傳統並沒有消失。我們從這一時期的文獻中仍可看到這一傳統的延續。如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子產、齊相管仲以及春秋末期的孔子,都十分重視民間鄉論的作用。至戰國,活躍的民間鄉論不僅繼續發揮出政治輿論的功能,而且對鄉里人物的普通生活也產生茪@定作用。隨荌炾鴝坁漣g主專制中央集權形成,對民間鄉論的控制也逐步產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民莫敢議令」,就是這種狀況的反映。秦統一後,更將這一法令貫徹到極致,造成了民間鄉論與國家關係的斷絕,這是秦速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漢統治階級借鑒歷史教訓,不僅逐步廢除了秦代的相關法令,而且在民間鄉論與國家秩序間構建了一條政治渠道,這就是察舉制的建立。察舉制固然不是民眾的鄉舉里選,也並不都是依靠輿論,但鄉里輿論是察舉的一個重要支撐是不爭的事實。這為兩漢政治與民間鄉論的結合開通了一條有效的渠道,也是兩漢延續四百多年的重要社會基礎。

流行在鄉里社會的鄉論體現的是民間秩序,對於鄉里人物的行為舉止雖然沒有強制性,但有實際規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荈m里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順應這個價值取向的人獲得好評,違背這個價值取向的人則受到批評。這種規範人物行為作用的鄉論與國家權力的作用分不開,兩漢王朝不僅致力於鄉論內容與價值觀的控制與改造,倡導符合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鄉論,還把鄉論所體現的社會秩序上升到與國家法律、政治制度相結合的高度,兩漢特別是東漢大批官吏選自於鄉論的優秀者都是明證。

鄉論是鄉里意識和秩序的反映,但又不能把它看作抽象的全體鄉民的共同價值觀。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鄉論,體現荌禤a主流意識形態,也體現荈m里社會各階級、階層的意識,特別那些是壟斷鄉里的大姓名士的政治訴求。東漢後期鄉論脫離國家走向獨立化的發展就有茞`刻的階級與社會背景,王朝腐敗導致的社會失望與大姓名士對鄉里社會的控制都有重要影響,但更為重要的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所導致的階級、階層關係的變化。由於兩漢以來鄉論與仕進的充分結合,導致漢魏之際興起的大姓名士以壟斷鄉論為切入點來表達自身的政治訴求。這些大姓名士的所謂個人風度與權威的形成,從本質上說並不是他們的個人魅力,而是有茞`厚的階級基礎。東漢國家沒有能力來處理這種新變化所導致的矛盾,也就在這種矛盾的交織中走向了滅亡。繼之而起的魏晉國家代表了新的地主階層利益,把日漸獨立化的鄉論重新納入國家秩序的範圍,表現出他們將鄉里社會秩序與國家秩序相統一的深刻意圖。

對鄉論的重視及將鄉論納入國家秩序的軌道,說明秦漢以後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與地方社會秩序之間存在茪為吽C這種互動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不斷強化其對地方社會秩序整治的反映,也是地方社會秩序不斷影響和干預國家秩序的結果。我們知道,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是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國家決定社會,社會的經濟結構與階級關係決定荌禤a形態的基本形式。秦漢的民間鄉論並不是純粹的、自然的、獨立的鄉里輿論,它既受國家權力支配下的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也受當時社會經濟結構與階級關係演變的影響。戰國至西漢初期重功利色彩的民間鄉論是與當時的國家政策分不開,承繼戰國餘風而來的游士、富商盛行於鄉里社會,也對這種功利化的鄉里輿論形成起了推動作用。漢武帝推崇儒學,以儒家思想改造鄉里社會,並與察舉制結合起來,國家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開始在鄉里社會形成,但其效果到東漢才真正發揮出來。東漢中期後豪強地主、官僚地主及以文化見長的儒宗地主盤踞鄉里,也開始對鄉論產生影響。鄉論與仕進的結合,鄉論與大姓的結合,鄉論被名士的壟斷,都體現了以他們為代表的地主階層與國家在權力上的爭奪。在東漢晚期這種爭奪日益明朗,其表現就是鄉論脫離國家秩序的獨立化發展。但是,這種獨立化的發展並不符合代表地主階級整體利益的中央集權的要求,九品中正制因此隨之產生。這一制度是國家試圖將淪入名士手中的選人權力納入國家秩序的反映,但由於中正是由大姓名士出任,他們是日益增長茠漯欞硍掑O的代表,因此中正更多反映的是門閥地主階級的利益。儘管這個制度在短期發揮出一定作用,但國家在鄉里基層社會的統治實際是削弱而不是加強了,它反映在政體上就是皇權的衰弱,門閥政治的形成,秦漢國家形態也因此向魏晉國家形態轉變。這是我們考察鄉論必須注意的問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