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港深科研人員通力合作 開闢腸道檢測新天地

2018-07-18
■香港屬於腸道腫瘤高發區域。■香港屬於腸道腫瘤高發區域。

腸道腫瘤目前仍是難以治癒的頑疾。面對腸道腫瘤對民眾健康的威脅,來自內地和香港的學者基於「及早發現疾病」的理念,針對腸道腫瘤的檢測機制與方法進行了多年研究,竭力實現疾病檢測自主化、個體化、簡便化的目標,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就。日前在深圳舉行的科研成果發佈會上,其科研團隊成員亦講述了其中的艱辛和不易。■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受訪人供圖

看病就醫逐漸社區化、街坊化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但是遭遇重大疾病,人們仍會選擇前往大醫院去進行檢測。人類面臨的疾病有千萬種,如何讓疾病檢測也個體化,不僅是一個科技層面的問題,也是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探討。尤其是對於遭遇重大風險性健康挑戰的人而言,讓自己成為健康檢查某個程度上的主體而非僅僅是對象,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一種需要。

突破傳統腸道疾病檢測限制

miR-92a檢測試劑盒可以讓檢測者或病人自主透過糞便的提取、保存並交由檢測機構進行篩查,來確定腸道是否罹患腫瘤疾病。這種體外檢測的模式,是科研上的一大突破。就這一檢測方法的科學理論基礎而言,乃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努力,成功協助找出了miR-92a這個癌症標誌物,這是一個非編碼核糖核酸(簡稱RNA)家族的大分子,是診斷結腸癌的有用指標:即,糞便樣本中的miR-92a的水平愈高,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愈大,高水平人士中有七至八成都確診為患者。

人人都有檢查腸道的需要,但是人人都害怕進行腸鏡的檢測,因為傳統的檢測方式會給病人帶來諸多痛苦與不便。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參與了miR-92a試劑盒研究的博士梁寧表示,據了解,國內外目前結直腸癌篩查的主要手段仍以便潛血和腸鏡檢查為主。但陽性結果不能確定出血與結直腸癌的關係,陰性結果也不能排除無效到出血症狀的結直腸癌,因此便潛血檢測對於結直腸癌早期預防能力非常有限。結直腸癌的臨床常規診斷目前最有效的檢測方法為結腸鏡檢查,但因結腸鏡檢查的低依從性(被檢查者要忍受痛苦、耗時長、禁忌症多)、腸道準備條件對檢測數據完整性的影響、腸鏡操作技術要求、麻醉風險等諸多因素,限制腸鏡檢查形成完全意義的有效篩檢。

「相較於傳統的腸道腫瘤檢測手段,miR-92a試劑盒的優勢,在於用更加簡便、快捷和精準有效的方式,去知道檢測者身體中的腸道狀況如何。」梁寧介紹道,突破傳統的腸鏡檢查的局限,miR-92a對腸道腫瘤的檢測則是以試劑盒的樣態呈現出來。受檢者只需提供微量糞便樣本即可實現結直腸癌的檢測,不會對受檢者造成痛苦及不適,能被受檢者普遍接受,於結直腸癌的輔助診斷提供了一種較為方便的方法,可以較快的提供檢測結果以指導醫生對患者的診治,對於高危人群同時由於不同原因拒絕進行腸鏡檢查患者的結直腸癌臨床輔助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梁寧更具體介紹說,結直腸癌患者糞便樣本中miR-92a含量特徵性增高,證實miR-92a可作為結直腸癌分子檢測靶標;結合結直腸腫瘤病理特徵,病灶處癌細胞由於新陳代謝較正常細胞更快,導致其對於腸黏膜黏附力較差,癌細胞脫落後經糞便排泄於體外。此項檢測可以精準針對結直腸癌脫落細胞中的miR-92a進行含量分析,能夠起到及早發現癌症及癌前病變的作用。

港深合作 攻克諸多難關

據了解,美歐發達國家在過去15-20年間,力行結直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已實現結直腸癌死亡率在過去近20年內連續下降。與之相反,中國在過去相近時間內,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內地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開始推行結直腸癌早篩、早診,力求遏制結直腸癌對國計民生的威脅。這也成為研發miR-92a的動力。

而這一技術突破,更是香港和深圳兩邊通力合作的結果。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團隊作出了基礎科研的貢獻。早在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于君教授研究團隊就發現了多個結直腸癌的micro RNA標誌物,並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小規模的臨床驗證。次年中文大學方面在GUT雜誌中發表並指出結直腸癌患者糞便中miR-92a水準顯著高於正常人,由此奠定了理論基礎。深圳方面,則是由晉百慧生物在2013年與中文大學進行研發立項,並負責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可以說,研究成果的取得是雙方通力合作、發揮港深各自優勢的一次嘗試。另一方面,miR-92a檢測試劑盒於2017年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其基於對糞便樣本中miR-92a含量的檢測,提供關於結直腸癌早期病變及術後評價的分子水準證據。

而在科研過程中,存在諸多挑戰和困難,包括樣本的確定與採集、內參標準的選擇、合作臨床研究等,在深港兩地科研團隊的努力下被克服。「很多時候,針對研究成果的配套研究,對於整體研究的成敗起到的作用會更大,」梁寧這樣告訴記者。例如在樣本採集上,檢測者自己採集樣本時由於採集不便或遭遇垃圾污染,會使得樣本遭受破壞。在經過反覆試驗之後,科研團隊針對糞便採集一節,設計開發糞便檢測採樣套裝,受檢人按照說明操作,可方便完成樣本採集,且實現採樣現場糞便污染垃圾零留存。而樣本的存儲運輸上也同樣遭遇類似問題。在科研者主導的基礎研究階段,使用的樣本常以超低溫凍存為主要的樣本保存手段。但當這一技術由檢測者自己在日常環境使用時,超低溫凍存的樣本保存方式對產品在臨床診斷、社會上頻密眾多的商業體檢及人群篩查等各細分市場的現實服務場景和流程中將顯著增加應用難度和運作成本。科研團隊根據這一實際情況,配套研發了樣本採集工具及樣本保護液,使得樣本的有效保存時間可以達到一周。

方便高危人群的技術創新

梁寧對記者表示,近5年內,美、德等國已陸續出現結直腸癌體外分子診斷技術和產品。檢測對糞便或血液樣本中基因突變或結合糞便潛血為靶標作單重或多重基因檢測,以此實現結直腸癌臨床診斷的有效補充。這可以說是全人類在疾病預防方面的一種偉大嘗試。他說,由於西方人和東方人的身體特質具有極大差異,因此外國的研究成果在東方進行運用時,會遭遇到個體差異的難題。從這個角度上說,研究適合東方人特別是華人社會的疾病檢查媒介顯得非常重要。miR-92a基於對中國人群的研究,其應用將涉及臨床輔助診斷、預後監測、高風險人群預防等各細分方向,助力實現對結直腸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目前而言,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包括45歲以上人群;經常出現腹瀉、便秘、便血及腹痛等症狀者;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及乏力者;直系親屬具有結直腸癌史或本人具有癌症史者等。此外,臨床疑似腸癌或患有腸息肉者、經臨床醫生診斷需要檢測腸鏡者都屬於需要留意自身健康的人士。腸道癌症對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民眾而言,是健康保護上的嚴重威脅。就本港實際情形而言,根據研究,由於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人們的消化道面臨極大的健康壓力,腸道腫瘤已經是港人健康的一大挑戰。在目前的醫學還沒有有效針對這一類疾病的治療方案情形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早期預防和檢測顯得非常重要。

「顯然,這一次miR-92a的研究成功,是深港兩地科研團隊的一次典範合作,兩邊在共同的民生和社會健康議題上,具有非常廣泛的共同需要與協作空間,未來的優勢互補、相互借鑒,對完善整個科研環境、創造新的科研成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位參與科研的學者對記者如是表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