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大灣區發展設立 有望打通兩地科研橋樑
國家大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早前又落實科研資金「過河」到港安排,讓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步上新台階。事實上除了經費外,科研配套對深化協作同樣重要,浸會大學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主任蔡宗葦直言,香港與內地目前仍面對生命科研樣本不流通,難以過關的問題。不過他透露,近日從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會面中獲悉,粵港政府有意因應大灣區發展,設立特別的「綠色通道」,允許兩地的生物科研樣本過關,可望更全面打通兩地的科研橋樑。■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嘉瑤
浸大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3年獲批准成立,主要研究方向為現有、新興與潛在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分析和毒理學研究、蛋白質組學和代謝學分析平台的建立及其在POPs相關疾病研究中的應用,以及新型生物傳感和生物成像技術的開發以及其在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研究中的應用。
蔡宗葦昨與記者分享實驗室成立5年來最新發展,多年來致力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環境分析化學、毒理學及污染機制的他表示,以往內地的二噁英分析研究單位較少,而香港於環境及生物分析的領域上具領先地位,可扮演支援內地人才培養的角色。
樣本不能過關成瓶頸
不過他表示,大部分本地相關科研人員均會遇到重大瓶頸,就是內地生命樣本不可過關到香港。
他續指,香港在收集充足樣本上有限制,而內地地大物博,擁有較豐富的空氣及人體生物樣本,惟科研人員申請內地樣本過關到港的程序複雜且困難,故很多實驗都需要於內地的合作夥伴或浸大在深圳的研究所進行。
蔡宗葦又透露,就促進兩地科研及大灣區發展的議題,自己近日有機會與林鄭月娥會面,更獲悉香港及廣東省政府正有意就大灣區設立「綠色通道」,允許兩地的生物研究樣品過關,讓兩地取長補短,更有力推動科研發展。
信國家支持陸續有來
在國家科研資金「過河」安排下,該實驗室為率先獲注資100萬元人民幣經費的22個單位之一,蔡宗葦表示,有關資金會繼續投放於現有研究項目,主要會用作招聘研究生及購買實驗消耗品等。
他指出,相信隨着資金「過河」先導計劃取得成功,國家科技部的相關支持會陸續有來,實驗室未來期望進一步開發嶄新的生物成像和質譜技術,並與更多科研團隊合作,深入研究和理解污染物的致病機理,同時繼續為國家、香港培養科研人才。
蔡宗葦提到,現時實驗室人員正進行有關PM2.5細懸浮微粒對人體影響,以及肝病、腎病及乳癌與環境污染關係的研究,其中包括正開發一種分析腎臟毒素新方法,透過基於質譜的脂質組學和基質輔助鐳射解吸/電離-MS成像(MALDI-MSI),可以分析腎臟在環境污染物的影響下,產生炎症情況,並可從脂質分子濃度以及空間分佈成像的變化,理解腎臟內的毒理機制,有望應用於因環境污染物引致的腎臟疾病的評估和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