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深港合辦中學生閱讀隨筆活動 拓兩地新一代文化交流

2018-08-11

在早前香港書展期間,來自本港和深圳的眾多專家、學者匯聚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了深港中學生閱讀文化交流研討暨第十一屆深港澳中學生隨筆大賽策劃會。學者們認為,透過閱讀和隨筆寫作來交換彼此的思想,對新一代人而言非常重要,這樣的文化工作應當持續下去。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兩地中學生的閱讀與隨筆大賽活動,已經行之有年。每年的總結和對下一屆活動的策劃,已經成為文化交流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次研討活動,其目的便是研討兩地教育合作與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加強兩地學生在閱讀推廣方面的交流,以便在第十九屆深圳讀書月期間共同策劃一場大型讀書活動。

將差異變為交流動力

參與會議的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認為,深港兩地的學生,由於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差異,在閱讀內容上是有差異的。他認為,一個人的閱讀歷史,也就是心靈發育的歷史,因此,他認為應當注重經典文學的閱讀,例如英國的《雙城記》。同時,他也希望兩地的學生能夠成立類似於讀書會的群體和組織,定期或不定期舉行閱讀活動,交流讀書心得,以此增進對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也有參加會議的內地嘉賓表示,經過對兩地學生的閱讀隨筆進行對比,這位嘉賓認為兩地學生有必要在未來閱讀和寫作讀書隨筆時,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他舉例說,在法國,中學生的作文題目就已經充滿了思辨的色彩,其對一個人思維或是觀察社會的能力的考察,甚至超過了中國高考作文命題的難度。這顯然已經是一個差距。此外,他覺得,內地學生應該加強口語方面的訓練,不僅能夠寫,也要能夠說,如此,才能夠讓自身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養。而關注社會熱點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時下在中國內地引起熱議的疫苗話題,完全可以用作隨筆題目,來考察學生對於社會熱點的分析和把握本領。

近年來,香港與深圳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特別是青年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內容已經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深度化的特色。這種交流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無可諱言,由於長期形成的歷史背景差異與生活方式不同,兩地學生在閱讀、表達方式、審美視角等諸多方面有非常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如果能夠運用得好,則可以增進相互了解的工具和橋樑。

閱讀的根本是自由與批判

交流性質的閱讀寫作比賽活動,其本質是相互學習。例如,近年來的香港,文化保育成為了一個非常突出的熱點,也引起了社會諸多的討論。在參與方面,文化保育既有探討、爭論甚至博弈,同時也有官方、民間團體、學者、普通民眾的參與合作。在香港,文化保育是奠基在社區主義基礎上的。任何城市、任何地方都有社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可以試想,若能夠在港深兩地的文化交流活動中,香港方面的參與學生能夠透過自己的筆和閱讀,傳遞出保育的正向價值,則對文化與在地性的理解,就不會成為差異和誤解。例如,在具體的活動中,深圳的學生若是能夠知道更多有關港島區的電車的故事,就不會認為這僅僅只是一個過百年的交通工具;若知道眾多的茶餐廳、老店舖背後的社區聯結和人際情感意義,也就能夠明白這些老店舖對這片土地民眾特殊的情感抒懷。而文化保育經驗的分享,也能夠讓鄰近香港的內地地區更加重視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的議題,將文化保育的觀念在新一代人心中牢牢扎根。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以及學生隨筆的文本,就是這一代自己對文化、對在地、對生活的認同。

的確,文字不能夠脫離於現實,文字也必須用活靈活現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中學生的文字寫作是非常特別的文體,更加值得重視和珍惜。一方面,中學生的文筆已經擺脫了小學生的稚氣,具有了成年人的深度思維。同時,中學生也是學生,內心對社會、對生活仍舊有純潔和不世故的看法。某種意義上說,一個社會,中學生是何種精神面貌和裝填,決定了這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裝填。具體而言,一個社會中,如果中學生的閱讀是脫離於實際生活與民眾需要,反而沉浸在八股式的復古和文學造詣的孤芳自賞與小資情調中,則這樣的閱讀缺乏真正的人文意義。如果一個社會中,中學生的閱讀充滿了社會公義的追求、充滿了對底層民眾的同情、充滿了對假惡醜的憤怒、充滿了對現實的悲憫關懷,則在此基礎上的閱讀,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為社會進步而作出的閱讀。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懷,帶來了對閱讀的追求。因為閱讀是啟蒙的重要武器,也是塑造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的根本,更是形成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批判思想的根基。自由的靈魂與批判的銳利,若和下一代的閱讀永遠伴隨,也必然是社會之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