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綺平
傳統報紙前景暗淡,報業正想方設法掙扎求存。英國主流大報《衛報》(Guardian)為了節省成本,今年一月十五日進行大改革,採用了四開小報版式和換了版頭設計。改革前九日(一月六日)該報前總編輯普瑞斯頓(Peter Preston)逝世;他任職老總的二十年間,正是報業輝煌年代。追悼他的文章,也哀悼了報業的日薄西山。
普瑞斯頓畢業於牛津大學,二十五歲加入《曼徹斯特衛報》(後改名為《衛報》),由記者做起。一九七五年他年僅三十七歲,即被提升為總編輯,一做二十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英國的社會環境惡劣,政局混亂。當時工會勢力崛起,工潮此起彼落。《衛報》作為中間偏左報紙,受到讀者排擠,銷路銳減。
普瑞斯頓臨危不懼,進行大刀闊斧改革。他重新設計版頭,採用了粗黑字。為了迎合年輕一代,他將報紙內容大眾化,文章有趣味性。例如,他增設主題編輯版(教育版、媒體版和社交版),各自獨立分成一疊疊,插入主要新聞版。這種隨主報附設專題報的版面編輯,現在流行於世界各地,創始人原來就是普瑞斯頓。
增設主題版面後,方便和吸引了廣告商,《衛報》銷路上升,普瑞斯頓帶領《衛報》起死回生。他後來更面對兩場來勢洶洶的戰役--一九八六年《獨立報》創刊,搶走大批讀者;以及後來《泰晤士報》的割喉減價戰,他一一迎刃而解。一九九三年他還接管了星期日出版的《觀察家報》。在普瑞斯頓領導下,《衛報》每日最高銷量達五十萬份。
老總生涯有起有跌,最令普瑞斯頓懊悔不已的是「蒂斯德爾案件」。一九八三年《衛報》接到一份匿名告密文件,揭露美國巡航導彈訪英日期。法庭下令《衛報》公開消息來源,結果導致外交部女職員蒂斯德爾(Sarah Tisdall)因違反「公務員保密法」,被判處入獄六個月。普瑞斯頓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另一宗令《衛報》蒙羞事件發生於冷戰期間,前蘇聯情報組織KGB駐倫敦站站長高迪夫斯基(Oleg Gordievsky)叛變。他向英國軍情六處揭露,《衛報》文學版編輯與KGB來往緊密。該編輯因此辭職。而高迪夫斯基後來更揚言「《衛報》最容易被滲透」。
《衛報》創刊於一八二一年,接近二百年歷史,主要讀者為政界人士、白領階層和知識分子。普瑞斯頓是該報任期最長(僅次於C.P.Scott)的老總。在他的領導下,《衛報》不但是英國三大報之一,它甚至由國家報躍升為國際大報級地位。
可惜自網報出現後,傳統報紙已漸衰落。《衛報》的網上讀者數量全球排列第五位,逾四千二百六十萬名(二零一四年數字)。但印刷報紙銷售量則由二零一二年的二十萬份,跌至二零一六年的十六萬份(普瑞斯頓掌管時,銷量為五十萬份)。普瑞斯頓退休後,繼續替《衛報》和《觀察家報》寫專欄;最後一篇文章刊登於新年除夕夜。《衛報》年初改版作垂死掙扎,普瑞斯頓眼不見為淨,終年七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