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徜徉在白居易草堂

2018-08-18
■廬山花徑公園內的白居易草堂。 作者提供■廬山花徑公園內的白居易草堂。 作者提供

■ 張桂輝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谷,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躋身唐代三大詩人之列。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詩作,單是他創作的廬山詩,就有《廬山桂》《宿東林寺》等,而最為膾炙人口的,無疑是《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當年在《廬山草堂記》開篇寫道:「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可見,草堂原址介於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1988年,廬山有關方面在花徑公園內修建起三間「草堂」;1996年,草堂前、池塘畔,立起一尊由著名雕塑家王克慶先生製作的白居易漢白玉雕像。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來到遊人如織的花徑公園,心無旁騖,直奔白居易草堂。看似漫不經心,實乃心懷敬意。頭尾兩個小時,時而進入內部觀看,時而移至室外漫步,時而坐在亭間小憩。草堂左前方,有一方一圓兩座亭子。方的叫「景白亭」,圓的名「花徑亭」。聽導遊介紹,1929年,湖北漢陽人李風高游大林寺時,偶然發現了這塊迷失一千多年的石刻,很是高興。之後,他邀集在廬山上的社會賢達、名流集資捐款,1931年,在這裡建起了這兩座亭子,並補種了五百多棵桃樹,再現了昔日的桃花勝景,使花徑成為文人雅士的聚會之所。耳聞目睹,思緒萬千。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故有「詩王」之稱。其作品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琵琶行》,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長恨歌》,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等,可謂字字珠璣,篇篇經典。殊不知,白居易既是一位著名詩人,也是一位古代清官。他先後任校書郎、左拾遺等職,寫了不少描寫為官生活和心態的詩歌。今天看來,這些詩作,正是其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的最好佐證。

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二十八歲的白居易舉考中進士,並且是「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唐憲宗元和二年,白居易被召為翰林學士,第二年又拜左拾遺。他在《與元九書》中,不無自豪地說:「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貫。」白居易為官,一貫以「兼濟天下」為己任,忠實地履行諫官的職責:「有闕必規,有違必諫。」除上諫書之外,白居易還寫了不少諷諭詩,來補察時政、針砭時弊。

忠言逆耳。古往今來,吹捧不難,進諫不易。白居易偏偏性喜進諫。結果,得罪的不單是當朝權貴,久而久之連皇帝都受不了了。比如,唐憲宗上台,宦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憲宗對幫助過自己的吐突承璀很是寵愛,除了將手下的御林軍交由他管理外,還任命吐突承催為節度使。白居易知道後,立即上疏,反對讓太監做統帥,稱其「名不正言不順」。弄得唐憲宗心裡很不舒服,雖沒採納白居易的上疏,但也不得不將「處置使」的名號改為「宣慰使」。由於白居易的直率和大膽,得罪了不少人。這一點,他自己也有所察覺。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寫道:「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登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

據史料記載,白居易樂把自己當魏徵,可惜唐憲宗不是李世民。元和五年,愛「多管閒事」的白居易,被改任為京兆府戶曹參軍。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實際上剝奪了他諫官的發言權,無疑是白居易政治生涯中的一次挫折。可是,即便不當諫官了,白居易仍保持直言進諫的「習慣」。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這是一樁居心叵測的政治謀殺案。可是,百官迫於當時的情勢,噤若寒蟬,沒有一個人敢於出來上書朝廷。白居易卻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上表主張嚴緝兇手。不想,因「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

常言道,壞事有時會變成好事。這話不錯。但以為,必須有三個「求變」的基本要素--願望、實力、心態。否則,壞事永遠不會自然而然變成好事的。白居易就具備了這三個要素。於是,他巧妙的把遭貶這一壞事變成好事。司馬,是個有職無權的閒官,白居易因此才有愉悅心情喝酒聽琴,才有閒情逸致寫詩填詞。唐元和十一年(816)秋的一個夜晚,白居易送客潯陽江頭,忽從一船裡傳出淒婉哀怨、如泣如訴的琵琶聲,頓時撥動詩人的情思。原來是一位歌女,便請過船來,邀彈數曲。在交談中,白居易得知歌女的悲慘身世,聯想到自己宦途坎坷的遭遇,不禁淚濕青衫。感慨之餘,寫下那首千古絕唱--《琵琶行》。1100多年後,開國領袖毛澤東在廬山期間,曾親筆在信箋上默書了《琵琶行》全詩。這對白居易而言,也算是一種殊榮。

那天,凝望荅饇韞k前方左手捋蚅G子、右手置於身後,高約三米、似在深思的白居易雕像,本想上前與之合影,轉念一想,不太合適。一來站在雕像旁,本就不高的我,更是矮了一大截;二來自己只是個「低產作家」,豈敢與白居易「平起平站」。最終,放棄合影念頭。《廬山草堂記》中有「三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回。山色泉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卻歸來」的記述,廬山人忠實於白居易,修建草堂時,不多不少,也是三間。走進草堂,但見周遭牆上見縫插針,掛滿了與白居易及其草堂有關的圖片、書法。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在一女士的配合下,正忙茈H遊客的姓名作詩題字。有償服務,須臾搞定。

徜徉在白居易草堂間,心中一股崇敬之情,緩緩升騰,久久不息。白居易終其一生,不論身處何崗位,都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嚴於律己、清正廉潔。

西元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到任後,他發現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便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除外,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曆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水井,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用水條件。白居易卸任後,把多年積攢的部分工資,留給杭州府補充公用經費。離別之時,只帶走在山上拾到的兩小塊天竺山石。多日後,他突然意識到此舉有傷清白。於是乎,後悔萬分,寫下一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字裡行間,流露出他慎微、自律的操守。

位卑未敢忘憂國。告別白居易草堂的那一刻,白居易的形象在我心中頓時高大起來。因為,他就是一位這樣的人。可是,數百年來,人們之對白居易,念念不忘、口口相傳的,是他的作品;很少提及、近乎忘卻的,是他的官品。「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為官者倘能以白居易為鏡,樂於為國分憂,勇於抑惡揚善,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陽光,我們的事業一定會更加發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