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余氏三書

2018-08-14
■余光中的第一本散文集。作者提供■余光中的第一本散文集。作者提供

黃仲鳴

有同事說他一對子女中文甚差,有什麼書可以給他們進補一下。我聽了,頗躊躇,因不知他的子女程度如何也。同事說,中四中五了。我說:「看余光中吧,他的散文甚佳,尤其是那一手中文,漂亮極矣。」

同事聽了,立馬去圖書館借了一疊余光中的書,預備迫他那對寶貝兒女看。我笑道:「不能強迫,看他們與余光中的緣分吧。」

余光中和我確有緣分。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小學畢業後,在坊間看到他的《左手的繆思》,立即愛上了。寫散文,寫到他那程度,在當年來說,誰可及之?李敖自吹他的中文天下獨步,但與余一比,立見他的浮誇。後來再看到余的《掌上雨》、《逍遙遊》,簡直看得如癡如醉。

在《逍遙遊》的〈後記〉裡,他有此宏願:

「......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摺來又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這段話,於今看來嫌欠「科學」,究竟如何「壓縮」、「捶扁」、「拉長」、「磨利」?余光中沒有詳細說明。但,那時看了他這余氏三書,確有所領會和感受。

余氏三書:《左手的繆思》、《掌上雨》、《逍遙遊》,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大膽之作,要將中文「摺來疊去」之作,他的〈鬼雨〉、〈莎誕夜〉、〈逍遙遊〉等篇,可證他的嘗試:

「從密密麻麻的莎鬍子裡,從迴旋茠的q,情歌,輓歌的伊麗莎白朝泳了出來,人民徜徉荂A不願意回到二十世紀,不願意回到氫彈和癌症的現代。莎士比亞的鬍子,蔭天蔽地,冉冉升起了瘴氣,若一座原始森林。走進去,便是深邃的十六世紀......」(〈莎誕夜〉)

這種文字,不僅有詩意、哲意,還字字緊扣含情,如非有些學識,怎能領略出那種境界?受到他的影響,在二十歲時,便寫了一篇〈二十歲頌〉,發表在《盤古》雜誌上。可惜這類文章,後來興趣轉向,沒寫了。同時也覺濃艷一些,學問也不足,如何能長寫下去?

不錯,來到香港後,余光中也沒重回當年的繆思懷抱去。然而,讀他沙田時期的文章,始終忘不了他左手掌上那顆顆雨珠。那時,我們一班少年,有愛余光中的,有喜李敖的。及長,不少朋友已棄李敖了。但喜余光中的仍有不少,覺得他的文字確是風火爐中煉出來的,尤其是余氏三書。這三書,確是他的傑作。

同事的年輕子女,在智慧手機的時代,在讀圖的時代,要他們看余光中,我可推斷:必定看不入腦;看得入的,也不知所云。

中文之衰落、再衰落,或致沉淪,不可挽救,可以預卜。阿門。

但如能有人讀出感覺,喜歡上了,那中文就能燃出了一絲星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