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閒話陳家祠(下)

2018-08-14

江 鄰

陳家祠門匾上的正式名稱是陳氏書院。一般認為,陳氏書院首先是一個書院,是陳氏子弟讀書的地方,同時又是陳氏族人供奉祖先的祠堂。其實,陳家祠既沒有傳統書院「講學課試」的功能,也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宗族祠堂。

陳家祠是典型的合族祠堂。合族祠興起於明清時期的廣州一帶,是華南地區社會變遷和宗族制度成熟發展的產物。它由數縣或數十縣同姓族人捐資合建,各地族人以「房」的名義參與。修祠的主要目的,是為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繳納賦稅等提供臨時居所。

合族祠作為一種宗族社會組織,並不符合正統的禮制規範。其運作不可能完全遵從宗族傳統,也很難接受嚴格的社會約束。各「房」在祠堂內供奉祖先牌位,是作為捐資回報安排的。換句話說,族人牌位是花錢買的,通常以認捐數額確定排位順序,錢多者居中,錢少者靠邊。推銷牌位,成了建祠的重要環節和主要資金來源,決定荅辰顗熙W模和建設進度。

這種超越社區、地域的同姓組織,很容易走向結黨營私。祠堂內時常容留各地族人,龍蛇混雜,也對當地社會治安造成不良影響。自乾隆中期開始,廣州一些合族祠因「把持訟事,挾眾抗官」,屢屢引發官府的禁祠行動。陳家祠之所以不稱祠堂而稱書院,就是為了避嫌。這也成為清代後期合族祠命名的通行做法。

陳家祠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建築規模龐大,尤以裝飾華麗著稱。磚雕、木雕、石雕繁複細膩,陶塑、灰塑、鐵塑造型生動,各種水墨彩繪如行雲流水,簷飛廊回,氣象萬千。郭沫若賦詩讚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在同一首詩裡,郭沫若還寫道: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那麼,陳家祠造了怎樣一個世界呢?

修建陳家祠時,中國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兩次鴉片戰爭的後果正在發酵,太平天國創傷未癒,甲午海戰風雨欲來。廣州作為通商口岸,已湧入大批洋人,華洋雜處,風氣漸變。

在如此局勢動盪的年代,內憂外患,陳氏族人修建這樣一個書院式祠堂,幾分是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實現傳統士大夫的理想?幾分是為了在大變局中探索新的修齊治平之道,融家族香火於世界潮流之中?

以陳家祠為代表的嶺南合族祠,反映了近代中國最波瀾壯闊的文化交匯現象。這種交匯有茠贖e巨大的張力,使陳家祠的內涵遠遠超越了一座建築物。

它是宗族與社稷的交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了合族祠這個中間層次,得以貫通一體;它是江湖與廟堂的交匯,在民間社會與官方秩序的博弈中,市井文化表現出強大生命力;它是舊學與新學的交匯,經史子集的耕讀傳統,面臨現代科技和人文精神的挑戰;它是古典與現代的交匯,屋脊的灰塑,門廊的鐵藝,窗欞的木雕,精湛之極亦繁複之極,卻與牆壁上活潑俏皮的天使磚雕相得益彰......

交匯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基因則由一代代陳氏族人傳承下來。也許,在陳家祠的主要發起人陳蘭彬、陳伯陶身上,就埋下了這種交匯的種子。

陳蘭彬生於1816年,37歲進士及第,1872年率首批留學生赴美,隨後出任首任駐美公使,回國後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陳伯陶生於1855年,也是37歲中進士,並在殿試中獲點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任國史館協修、總纂,清亡後寓居香港20年,以「清朝遺老」自居,直至去世。

當然,這種交匯現象的集中體現者,當屬另一位後輩族人陳振先。陳家祠落成十周年,即清朝宣佈廢科舉的前一年,27歲的陳振先入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主攻農藝學,獲博士學位。四年後回國,參加學部留學畢業生考試,獲第一名。次年宣統元年廷試,獲授翰林院編修。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農林部次長、農林總長、教育總長、總統府顧問。50歲轉入學界,任北京稅務學校校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晚年出任湖北國立金水農場場長,奉命以官價收購農田,廣植甘蔗,與當地農民發生衝突,為亂民所害。

「不知東海多深淺,要取微禽木石填」,這是廣東新會人陳昭常臨死前在病榻上留下的詩句。陳家祠落成當年,年僅27歲的陳昭常進士及第。他因與詹天佑一起修築了第一條全部由中國人設計施工的鐵路名載史冊,卻因奉旨處決革命黨人背負罵名。宣統年間任吉林巡撫,民國初年任吉林都督。史稱嶺南人在東北揚名的,前有明末清初袁崇煥,後有清末民初陳昭常。

對讀書人來說,晚清民國時期無疑是中華數千年文明史上最激情澎湃的時代,也是英才巨匠層出不窮的時代。一些有中國傳統文化功底的年輕人,接受了西方現代教育,造就出一批學貫中西的人物。在那些風雨如磐的日子裡,他們或治學或入仕,或保守或開放,或徬徨或堅定,孜孜以求中華民族的出路。

一個世紀過去了,這種交匯沒有停息,它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魅力。從華洋共處的樣板-香港的命運來看,如果說十九世紀中後期三個不平等條約下的香港,反映了這種交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不可承受之痛,而今天「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面對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倡議拓展出來的廣闊空間,不正正詮釋了這種交匯對新時代的期許嗎?

當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交匯,當以更大規模、最廣領域、更深層次展開。可世事弔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提出「門戶開放」的美國,今天卻祭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舊幡。相反,當年閉關鎖國的中國,如今成了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天道輪迴,屢試不爽。

陳家祠的故事常說常新。朋友,去看看陳家祠吧!那何止是一處建築精美的院子,它分明是近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交匯處默然聳立的文化標本。它對你的啟示,在過去,在當下,更在未來;在嶺南,在中國,也在世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