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遊蹤】憑祥有座「友誼關」

2018-08-07

賀越明

邊陲之地憑祥,是那次「名家看廣西」活動的最後一站。抵達該市地界,先去觀賞名聞遐邇的德天大瀑布,是從中越交界的山上咆哮茩蜃m而下,翻捲茈捰漅鰝寣A匯入兩國的界河--歸春河。看上去,與曾在美加邊境見到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一樣壯美、壯觀。據說這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的跨國瀑布,令人稱奇:「飛流直下三千丈」的磅礡氣象,何以常在兩個國度相鄰的山水間?

歸春河不很寬,舉目望去,對岸的房舍和農人清晰可見。導遊安排大家乘上大竹筏,在河道中線的中國這一側,朝大瀑布方向駛去。瀑布的水花迎面濺來,各人的頭上、身上都濕漉漉的。河裡有幾隻從越南一側來的小竹筏,大都是男的撐篙,女的兜售,貨品有香煙、香水、咖啡等。靠近大竹筏的越南姑娘講一口中文,問她是否華僑,回答說不是,純粹的越南人。在她一再央求下,我用人民幣買了幾盒咖啡,算是經歷了一次跨境購物。

越南留在我記憶裡最深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期流行的一首歌,歌頌兩國山水相依的傳統友誼。1974年我去北京過暑假,曾在頤和園的長廊上,看見一群白衣黑褲的越南姑娘,圍坐荌菕G「越南-中國,山連山、水連水......」歌曲的旋律單調而好記,人人都能哼上幾句,近乎到了街巷可聞、婦孺皆知的地步。但只有身處歸春河這地方,才真切體悟「共飲一江水,早相見、晚相望,清晨共聽雄雞高唱」的歌詞含意。

隨後來到另一處臨近中越邊境的「友誼關」,又從實物、文字和圖片上見識到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的深厚友情。其中有張照片,攝於1965年5月某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在北京西郊機場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送行,兩人摟肩搭背,親密無間,正可用粵語「老友鬼鬼」形容。

「友誼關」所在地係憑祥市友誼鎮隘口村,離市區約十五公里,是通向越南的主要關口。史載此處西漢已設關,曾名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明初改鎮南關。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馮子材率黑旗軍在關內設伏,痛擊侵佔越南且欲犯我中華的法軍,寫下近代史上少有的打敗外國侵略者的光輝一頁。1953年此關改稱睦南關,1965年更名友誼關,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手書題名。

作為古建築的「友誼關」,久已不再承擔邊關的功能。現在的邊境海關,在數百米開外的地方,車來人往,平靜祥和。參觀之時,電影《芳華》尚未上映,而年輕的一代中很少人知道,從七十年代末起,中越兩國的邊境衝突升級為局部戰爭,持續鏖戰十年之久!據「友誼關」管理人員告知,自衛反擊戰打響時,越軍在斜對面山上以槍炮構成火力,企圖阻擋中國雄師越境進攻。故而,這座古老關隘的磚牆上也留下了斑斑彈痕。

如今,戰火的硝煙早已消散,兩國重續傳統友誼,回歸正常交往。然而,戰爭造成的各種有形無形的創傷,如同「友誼關」牆上的彈痕,是難以磨滅亦不會輕易消弭的。電影《芳華》裡,那場戰爭不過是後半段故事的背景,但幾位參戰的部隊文工團員退役後的艱辛遭遇,不禁令人唏噓,一掬同情之淚。三十年裡,國情嬗變,物是人非,過往種種包括戰事在內,無不可以檢視、反思。但無論社會怎樣變動,那些曾在衛國守土的戰場上浴血戰鬥過的軍人,不應被遺忘或遺棄。紀念犧牲者,善待倖存者,絕對是政府的責任、國民的義務。

聽說憑祥有當代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法卡山烈士陵園」,還有近代中法戰爭的「大清國萬人墳」,可惜因為時間有限,未能到那些長眠地下的古今將士墓前焚香、憑弔,不免有些遺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