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國森
張文老師新著《粵曲詞中詞三集》面世,收錄張公舊作八十篇,前所刊行《初集》、《二集》實已開創粵劇曲藝界之先河,愛好粵曲粵劇的朋友萬勿錯過,不論觀眾聽眾與票友,甚至劇作家、撰曲人,大老倌和粵曲老師都宜人手一部。張公另有筆名「漁客」,撰寫食經時所用也。漁樵耕讀,向來以漁客居其首。《楚辭》有《漁父》一章,漁父漁客,都為逸士雅人。
今集內容仍以作者聽曲看戲和擔任音樂拍和時所見所聞為主,既有粵曲典故之解說、粵語讀音之校正,還有梨園菊部趣聞、香港新界地區民間習俗,以至本港詩壇雅集紀盛。
今回仍有潘少孟詞長題詞,《調寄鵲橋仙題張文著粵曲詞中詞第三集》:
二簧梆子,行腔唸白,演唱嶺南樂府。曲詞音義表深情,歎文字訛傳失誤。
輒勞多日,今成三集,解惑疏箋訓詁。詞中詞著利歌壇,手執卷翻尋釋註。
粵曲所用音樂,以梆簧為主,即是梆子與二簧。有一回,一位當造的香港粵劇老倌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被問及何謂「梆簧」,伊答曰:「例如南音那些。」怪哉!不過唱戲而不甚了解粵劇的音樂體系,嚴格來說亦不會嚴重影響到其唱唸做打。「潘少師」的題詞亦說明了當今梨園菊部的一些問題,粵曲唱詞源遠流長,上緒樂府詩歌而用粵方言。今時今日,唱家不明曲中詞意,遂多失誤訛傳。張公的學術勞動,實有功於梨園菊部也。「潘少師」能唱會奏亦識編,不是普通的顧曲周郎也。「潘少師」自稱「老潘」,潘國森自稱「潘老」,老潘是暱稱,潘老則是敬稱,於是便跟宗兄詞長開玩曰:「我是潘老,你是潘少!」不過宣之於文字,則寫為「潘少師」而不是「潘老師」,此因為潘國森已經老得讓江湖上的小朋友當為「潘老師」,若以潘少孟大人也是「潘老師」,未免屈就。「少師」是正二品大員也。「潘少師」大人詩詞書道皆精,我「潘老」常請「少師」拈出部分舊作少作,即可編一本《潘少孟得獎作品選》,長者總以「做人低調」為詞拒絕所請。不知假若張公幫口,能否成事?
今回還有廣州粵曲名作家鄧偉堅先生的贈詩,鄧老師是粵劇曲藝大師秦中英先生之關門弟子,其詩《張文兄贈新著〈粵曲詞中詞〉有感》七律曰:
屢見馮京作馬涼,窮原竟委墨花香。但知秉燭傾心血,豈為療飢換稻粱。扺掌何妨村酒濁,譏時每現少年狂。分明臧否抒胸臆,歸讀晴窗意味長。
潘少師說「輒勞多日」、鄧老師說「秉燭傾心血」都是實況,不是對文字用心的行家,不能出此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