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宋慶齡的香港歲月

2018-08-21
■宋慶齡在港查看海外援華物資。 作者提供■宋慶齡在港查看海外援華物資。 作者提供

馬承鈞

今年5.18抗戰勝利日,全國各地都在隆重紀念,在上海、重慶和北京的宋慶齡故居也迎來不少參觀者,不少海外華裔青少年也來尋訪宋慶齡足跡。不由想起孫夫人在港島親歷的四年風雨,那些情景至今令我扼腕感動!

宋慶齡(1893-1981),是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一生矢志不移、英勇奮鬥,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和平統一和人類的進步事業殫精竭力、鞠躬盡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在中國人民、海外華僑和國際友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距今整整80年前--1938年7月7日,正在香港的宋慶齡發表《抗戰一周年》祭文,熱情稱讚一年來克服巨大困難浴血奮戰的將士,嚴正批駁各種投降主義言行與陰謀。在她巨大威望的影響下,抗日統一戰線空前強化,許多港人和愛國華僑紛紛捐錢捐物甚至親上火線,為抗日付出熱血乃至生命。

香港是孫中山革命發源地之一。上世紀二十年代,宋慶齡曾隨孫中山多次往返香港。1925年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後,孫夫人長住上海。1937年「8.13」上海淪陷,她居住的法租界也被日本密探盯上,當年底,宋慶齡遵循中共代表潘漢年傳達的上級安排,在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協助下,喬裝打扮擺脫特務跟蹤,偕貼身女傭李姐秘密從外灘登上一艘外國客輪抵達香港。

她到香港那日恰逢聖誕節,許多外國朋友和愛國港人敬慕孫夫人的巨大威望和魅力,紛紛前來看望。她在半山腰的胞弟宋子文和宋子良寓所輪流居住。(解放後有人想在此設「宋慶齡舊故」,她說「這是阿弟的寓所,不搞也罷」)1938年,國民黨在武漢召開臨時代表大會通過《抗戰建國綱領》,宋慶齡作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予以大力支持,並致函蔣介石,希望這個綱領付諸實施,切莫停留在紙面上。她在香港電台發表演說,表達自己抗戰必勝的信心,她嚴厲批評無視國難、逃避責任的人,號召年富力強的國人投身到抗日前線,拿起武器與敵人奮戰到底。

1938年6月14日,宋慶齡在廖夢醒、鄒韜奮、許乃波等愛國志士和克拉克女士、諾曼法朗士教授、作家愛潑斯坦等國際友人支持下,在香港宣佈成立保衛中國同盟,宋慶齡親任主席,宋子文出任會長。「保盟」的主要任務是「成為需要者和資金、物資捐贈者之間的橋樑」,在八路軍新四軍駐港辦事處協助下,宋慶齡積極從事國內外籌募款項和醫療救助、兒童保育等工作,卓有成效地向國內提供電台、藥品和醫療器械,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夕,宋慶齡不顧個人安危奔赴羊城,與正在廣州投身抗日工作的鄧穎超一起,鼓勵熱血青年奮勇抗戰。她到醫院慰問空襲中的傷員,還悲憤地抱起從一名剛被炸死婦女腹中取出的嬰兒,向全世界揭露日軍暴行。她號召婦女多多縫製棉被和軍服,她還用自己的積蓄購買幾十套被服送到前線。她前往被敵機炸毀的中山紀念堂,走訪黃埔軍校,憑弔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她與何香凝、陳友仁等聯名痛斥無恥漢奸汪精衛,指出賣國求榮絕無好下場!她更毫不畏懼地走在廣州十萬人火炬遊行前列,大大鼓舞了抗戰軍民。此時,宋靄齡、宋美齡也來到香港,宋氏三姐妹摒棄前嫌,攜手投入抗日救亡。

當時,「安全島」香港暫時免遭戰火塗炭,卻成為國、共、日、汪四方勢力博弈的孤島,港英當局則採取中立立場。孫夫人在港島的抗日言行,自然令日偽分子氣急敗壞,必欲除之而後快,1939年底,敵特策劃針對她的暗殺行動。因為宋慶齡的特使身份,特務難以下手,最後買通孫夫人的司機,欲製造一起車禍實施謀害。幸虧中共地下黨及時發現,採取緊急措施,才挫敗了敵人的罪惡陰謀。

1940年抗日戰爭處於生死存亡關頭,宋氏三姐妹曾在香港相聚,宋慶齡帶動宋靄齡、宋美齡一起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她們在香港和美國作演講,爭取到國際援助。這年三月,姊妹仨乘飛機抵重慶,冒茈糽R危險慰問傷員、視察民情、看望老人和兒童。在成都工業合作社的歡迎會上,宋慶齡發表演說,強調孫中山民生主義及改善人民生活的意義。晚上就住在簡陋的旅社裡,忍受蚊蟲叮咬的煎熬。蔣介石和宋美齡想讓宋慶齡長住重慶,被她婉絕,她說:「我必須返回香港,那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我去做,我不能在這裡當展品。」

1941年初發生的「皖南事變」,使新四軍傷亡慘重,軍長葉挺受傷後被俘並囚禁四年。宋慶齡與葉挺早就相識並結下革命友誼,1939年冬葉挺還曾秘密赴港拜會宋慶齡,商談「保盟」向新四軍醫療援助之事。噩耗傳來,宋慶齡立即與何香凝、柳亞子、彭澤民等人聯名致電蔣介石,嚴斥國民黨當局破壞團結抗戰的罪惡行徑,稱此是「對抗日戰爭和孫中山遺教的背信棄義!」要求當局立即停止內戰、恢復國共合作、保證友軍安全。

1941年7月宋慶齡在香港發起並領導轟動全港的「一碗飯運動」,成立「一碗飯運動」委員會。委員會發售餐券一萬張,每張港幣兩元,此餐券可享受幾款菜餚,但認購者只能到指定餐館吃一碗炒米,差額部分作為救濟國內難民的基金。孫夫人親自主持規模盛大的「一碗飯運動」啟動儀式,她滿懷激情說:「一碗飯運動不但是募捐去救濟受難的同胞,也有節飲節食、勇於犧牲的意思。它的更深意義是,救濟難民、傷兵,就是鞏固生產陣線,是生產救國!」

這場運動得到港島各界熱烈響應。威靈頓街麗山餐館老闆率先提出認購500張餐券,在他帶動下,香港各大酒家、飯店紛紛響應,不幾天就有13家餐店捐飯5,000碗,被港人譽為「救國飯」。在新聞界、演藝界人士鼓動下,全島出現踴躍捐贈的熱潮。是年8月2日《華商報》頭版上還赫然刊出宋慶齡「日寇所之,骨肉流離,凡我同胞,其速互助」的題詞,讚頌「一碗飯運動」。公交車和電車也懸掛標語和宣傳畫,穿行於中環、西環、灣仔等商業中心,上書「為無家可歸的難民請命」、「大家來吃愛國飯」、「多買一碗飯,多救濟一個難民」等口號。不少餐館掛出「歡迎來吃救國飯」、「愛國之門」、「光榮之門」的橫幅。香港工、商、婦、學等社團也紛紛響應,慷慨解囊搶購餐券,許多外籍人士也參與這項義捐活動,不到一個月捐助餐券達到14,700張。

1941年12月18日,日軍佔領香港,在敵軍逼近啟德機場前幾個鐘頭,宋慶齡才坐上最後一班飛機撤離港島。絕代風華舉世敬,巾幗英豪為人傑。孫夫人在香港留下的英勇形象和戰鬥足跡,卻長久銘記在港人的心目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